/ EN CN 

党群工作
【峥嵘岁月】井冈星火 烛照奋斗征程
本文由  于 2021-04-13  发布在 党的光辉历史 栏目中  浏览次数 

图①:黄洋界风光。图②: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图③:井冈山红旗雕塑广场。

  车行井冈,山路盘旋,林海一山连着一山,粉墙黛瓦的民居错落分布。极目远眺,五百里井冈层峦叠嶂,气势磅礴。

  90多年前,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走上井冈山,创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这里点燃的星星之火,指引着中国革命一步步走向成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坚持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追寻八角楼的灯光,重走黄洋界的挑粮小道,信仰的光辉、奋斗的史诗、人民的伟力,辉映历史、震撼人心。

  初心——

  坚定执着 追求理想

  茅坪,当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腹地之一,八角楼就坐落于此。这里经常有中小学生前来研学,他们穿着红军服,排着队,参观阁楼上的书房,听老师讲课。

  房间狭小,陈设简单:屋子南面开了一扇窗,正对青翠山林;窗下,摆着一张书桌。一灯如豆,当年,借着一根灯芯的微光,毛泽东思索着中国革命的道路。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进入土地革命时期。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发动湘赣边界秋收起义,进攻长沙失利,向南转移到农村山区,经过三湾改编,引兵井冈。

  三湾改编整肃了部队纪律,却无法涤荡现实的困境。有些同志思想打起了摆子,甚至发出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

  毛泽东写下《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阐述“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两篇著作,从理论探索到实践总结,指明了中国革命的道路。”井冈山党史研究专家陈钢说。

  理想信念,让人坚定执着;初心使命,让人一往无前。

  1927年11月,湘赣边界第一个红色政权——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成立;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部队,转移到井冈山地区,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在宁冈砻市会师;1928年6月,红四军取得龙源口战斗胜利,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达到全盛时期。

  在历史长河中,这些时间节点,只是短暂瞬间。对中国革命来说,每前进一步都伴随着流血牺牲。

  张子清、王尔琢、陈毅安……在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的瞻仰大厅,纪念碑上镌刻着15744位烈士的名字。而实际牺牲的人数,数倍于此。据统计,两年零四个月的井冈山斗争中,4.8万余名烈士牺牲……他们中,有的是大学生、留学生,有的是普通农家子弟。

  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80后讲解员匡娇说:“正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激励他们前仆后继,矢志不渝。”

  本色——

  艰苦奋斗 攻克难关

  冬天的黄洋界,漫山依然青翠,各种林木中最常见的就是竹子。“天下竹子数不清,井冈山竹子头一名。”在井冈山斗争中,竹子用处大。红军将士用它搭过帐篷、做过梭镖,用它当罐盛过水、当碗蒸过饭,还用它摆过竹钉阵……

  在黄洋界的挑粮小道,已故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前馆长毛秉华的孙子毛浩夫讲起了军民挑粮的故事。

  作为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黄洋界的地势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战士们有了“天险”,却没有“口粮”。那时的井冈山,“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到万担”。于是,军民齐上阵,每天往返100多里地,肩挑背驮把30万斤粮食运上山。

  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是井冈山精神的基石。红军的故事,无不凝聚着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本色、勤俭节约的美德和廉洁奉公的操守。

  根据地物资奇缺,下饭的盐,都是从老墙土上刮下来熬成的硝盐。但是战士们很乐观,还编了顺口溜:“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

  今天来品尝“红军饭”的游客,会谈论营养、口味,也许很难体会当年红军苦中作乐的滋味。缺衣少食、饥寒交迫,是红军将士的常态。只不过,在他们心中有更为甘美的味道。

  一位连长在给妻子的信中说:“我们天天行军打仗,钱也没有,衣也没有穿,但是精神非常的愉快,同志之间亦同心同德,团结一致。”

  没有医院,战士们就从五分钱“伙食尾子”里抠出一点来,修建小井红军医院;担任医院党支部书记的曾志,当年怀着身孕,也要和军民一起去扛木头。正是有了这样的劲头,小井红军医院才拔地而起。

  “在井冈山,官兵平等、官兵一致,毛委员、朱军长无论在多么艰苦的条件下,始终和大家一起同甘共苦。”毛浩夫感慨地说。

  徜徉在黄洋界脚下的神山村,4000亩毛竹林连山成片。竹笔筒、竹雕、竹匾……精美的竹工艺品,吸引着游客。

  5米多宽的柏油路直通山下,经常可见挂着外省牌照的车辆往来穿梭。“越来越多游客来村里,打糍粑、采摘、吃农家菜,乡亲们吃上了旅游饭。”神山村党支部书记彭展阳说,过去村里54户有21户是贫困户,2017年21户贫困户全部脱了贫,村里现在有23辆小汽车。

  “咱们要靠自己的双手,把日子越过越好,才对得起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红色江山!”村里的红军后代、全国人大代表左香云说。

  深情——

  同甘共苦 勇闯新路

  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陈列着这样一张老照片:破旧斑驳的民房白墙上,刷着一行标语:“红军是为劳苦工农谋利益的先锋队”。

  “红军为什么得到老百姓拥护,看当年的标语就能明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副馆长林道喜说。

  “打倒土豪劣绅,把土地分给农民”“彻底实行土地分配”……一个个简洁有力的口号,向老百姓说明了共产党的宗旨是什么、党领导的红军是什么性质——代表工农大众利益,夺取全国政权。

  湘赣边界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提出任务,边界各县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

  “分了田和地,穷人笑哈哈。跟着毛委员,工农坐天下。”当时流传的民歌,生动表达了农民分得土地后的欣喜。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里,还展示着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红军的“三条纪律、六项注意”。这些要求后来发展成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为什么井冈山的老百姓那么拥护红军?因为他们晓得,红军是穷苦人的队伍。”井冈山市委党史办副主任陈学林说。

  根据地亲历者回忆,最艰难的时候,毛泽东仍然鼓励大家坚持革命斗争,发动工农群众。

  朱德在井冈山上说过一句话——“我们要与群众有盐同咸,无盐同淡。”

  这些质朴深情的话语,镌刻进历史,更镌刻进人民心中。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换新颜。

  傍晚,井冈山市拿山镇沟边村渥田组亮起灯光秀,附近的乡亲、市区的居民过来游玩,人气很旺。驻村第一书记张鑫彧说,我们已经脱贫了,但不能停步,乡村的文化生活也要丰富起来。

  拿山镇距井冈山新城区1公里,《十送红军》里唱的三送红军到拿山,说的就是这里。今天,在拿山镇356国道旁,昔日的庄稼地已变成现代化的农业产业带,九丰农业博览园、黄桃合作社、猕猴桃基地等在这里依次铺开。

  今年65岁的拿山镇农民兰冬妹,从父辈那里听说了太多红军亲民爱民的故事,“当年打土豪分田地,农民翻身做主,靠的是共产党;现在我们脱贫致富奔小康,靠的还是共产党!”

  只有从历史中汲取前行的力量,才能坚定地走向新的奋斗征程。

  百年回眸,正道沧桑;高峰遥看,路在脚下。

【感悟初心】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井冈山是革命的山、战斗的山,也是英雄的山、光荣的山。”在这里,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伟大实践;在这里,见证了党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血脉相连优良作风的养成;在这里,见证了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的孕育与形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坚持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信仰如同照亮前路的灯、把握航向的舵、引领方向的旗。当下,每一名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更要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理想信念转化为对奋斗目标的执着追求、对高尚情操的笃定坚持、对本职工作的不懈进取、对急难险重的勇于担当。

  实事求是、敢闯新路,是井冈山斗争最重要的一条经验,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实践证明,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我们的事业发展才会有活力、有动力,才能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政治本色和优良传统,也是井冈山精神的基石。艰苦奋斗的“传家宝”不能丢。唯有如此,我们党才能永葆纯洁性、先进性,才能扎牢执政根基,带领全国人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开好局。

  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正是有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井冈山的星星之火才得以燎原,中国革命才能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

  传承是最好的纪念,发展是最好的告慰。传承好、弘扬好井冈山精神,必须践行党的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

  没有井冈山上的崎岖小道,哪有中华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奋进新征程,我们要回看走过的路、远眺前行的路,永葆初心,勇担使命,才能更加蹄疾步稳,笃力前行。

  奋斗永远在路上,井冈山精神不朽!

【党旗飘扬】“红一连”诞生于秋收起义——支部建在连上 炉火越烧越旺

  “困难面前,支委先上!”第83集团军某旅野外训练场上,一场装甲步兵专业多课目竞技比拼火热展开。该旅“红一连”连长胡贯蕾带领支委突击车组第一个出发,在复杂崎岖的道路上连续冲击,率先抵达目标阵地。

  “只要党员冲锋在前,战士们就会紧紧跟上。”胡贯蕾介绍,“红一连”是诞生于秋收起义的英雄连队,先后参加过300余次战役战斗,立下赫赫战功,荣获“百战百胜”“英勇连”等称号。

  1927年9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来到江西永新县三湾村,对部队就地整编。毛泽东根据行军中了解的情况,决定在党员较多、战斗力和凝聚力较强的一连进行“支部建连”试点,亲自在连队发展6名新党员,建立第一个连队党支部,开创了我军“支部建在连上”的先河,从政治上组织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血脉传承,薪火相传。建连93年来,红一连历经19次整编、21次移防。装备在更换、编制在调整,但全连官兵始终保持一心跟党走、坚决听党话的军魂不改变,坚持把对党的绝对忠诚转化为投身改革强军的实际行动。每逢主官交接,先在连史馆交接;新干部下连,先过“传统关、理论关、军事关”;新兵下连,吃的第一顿饭是红米饭、南瓜汤,唱的第一首歌是《红一连连歌》,上的第一堂课是“支部建在连上”思想政治课。

  进入新时代,“红一连”官兵持续烧旺组织炉火、擦亮党员名片,传承和发扬“支部建在连上”的优良传统,先后完成了国际维和、国际联演和国庆阅兵等任务,7次被表彰为全国全军先进基层党组织,5次被授予“党支部建设模范连”等荣誉称号,年年被评为“军事训练一级连”。


来源:共产党员网、人民日报

上一条:【峥嵘岁月】强军兴军,从古田再出发 下一条:【峥嵘岁月】汇聚起大革命的滚滚洪流——聆听三大的历史回响

关闭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