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 CN 

科研与创作
资讯 | 2023年四川大学第四届国际宗教艺术与文化学术研讨会——第五场会议纪要
本文由  于 2023-10-19  发布在 学院新闻 栏目中  浏览次数 

2023年10月14—15日,艺术研究新视野:2023年四川大学第四届国际宗教艺术与文化学术研讨会顺利举行。

本次会议分为五场依次进行,每场由56位学者分别介绍研究成果,每位学者的演讲时间为25分钟,之后5分钟开放讨论,共计30分钟。

15日下午1502分,第五场专题研讨开始。本场研讨聚焦藏传佛教艺术,由台北故宫博物院助理研究员钟子寅主持。浙江大学汉藏佛教艺术研究中心教授谢继胜、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廖旸、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熊文彬、必赢nn699net助理研究员梁云云、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罗文华依次作了学术报告。

第五场主持人 钟子寅


发言人 谢继胜

《幡幢的演变与挂轴的形成——唐卡与宋辽金夏时期挂轴绘画形制的探讨》

(浙江大学汉藏佛教艺术研究中心教授      谢继胜)

151500

唐卡指藏传佛教仪式中使用的挂轴绘画,是西藏绘画中最为重要的形式之一,也是我国多民族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

谢继胜教授指出,因唐卡有不同历史时期的作品存世,同时以活态艺术创作的形式存在于藏区以非遗为代表的日常社会生活中,其装裱形制、绘画风格与汉地宋辽夏金时期定型的挂轴绘画有直接关联,不同民族挂轴绘画的形成亦有趋同的发展轨迹:从春秋战国帛画至汉魏帛画、铭旌与魂幡;从隋唐药师佛引路长幡、阿弥陀佛来迎幡渐变为宋代挂轴装裱式样宣和装;与横幅卷轴画形成路径不同,挂轴的发展有其特殊的轨迹,西藏唐卡正是以近千年不变的形式保留了中国挂轴画的演变痕迹,见证了我国汉藏多民族重要艺术样式的交流与融汇趋势,是汉藏多民族艺术交流的成果之一。

b站视频链接: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Qh4y1z79T/spm_id_from=333.999.0.0



发言人 廖旸

《“乌斯藏”“海崙”——汉藏文化交流中的误读与再语境化一例》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 廖旸)

1515:30

廖旸研究员整理发现,近十年以来,文献记载中的“海崙”逐渐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她首先分享了各种绘画著录中“「仿」乌斯藏”“「有」发僧”“海崙”的记录,其次她利用图像证据群,分析“「仿」乌斯藏”“「有」发僧”“海崙”之传世作品。随后围绕着“海崙”作品群的图文关键词进行辨析,指出该作品群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最后,廖旸研究员认为「仿乌斯藏」既是一种积极学习勇于创新的心态,也为交流媒介渠道相对有限的往昔,提供了一种想象、误读的空间。同时年号干支、乌斯藏等措辞有意拉开时空,为作品的再语境化提供了可能。



发言人 熊文彬

《西藏阿里新现写本彩绘插图作品的特点及其艺术价值初探》

(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熊文彬 )

1516:10

熊文彬教授聚焦于藏传绘画独特形式之一的彩绘插图艺术,即藏传写本佛经中配置的小型彩绘或彩画。以阿里札达县洛当寺、普日寺、益日寺等寺院新见写本为基础材料,熊文彬教授首先介绍了这些新现彩绘插图作品的基本特点,一是现存大多数写本均为残卷,并且数量庞大;二是写本的时代跨度大。

其次,熊文彬通过分析认为这些彩绘插图的题材主要包括三类:其一主要表现为诸佛、菩萨、供养天女、护法、上师的“诸佛菩萨”;其二表现为佛传故事和常啼菩萨故事的“叙事性故事”;三即由僧俗组成的“供养人像”。

随后,熊文彬根据综合写本的语法、文字书写、装帧特点和其中愿文、跋记内容,以及彩绘插图的艺术特点,将这些彩画分为“10-12世纪的克什米尔风格”、“13-14世纪的混合风格”、“15-17世纪的古格风格”等三阶段。

演讲的最后,熊文彬教授强调这些彩绘插图作品的发现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填补了国内相关作品的空白,为学术界了解彩绘插图的形式与内容,其与境外同一艺术形式和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提供了较为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同时,相关写本中的愿文和跋记不仅填补或完善了阿里地区历史文化的细节,并为艺术作品的断代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发言人 梁云云


15-17世纪西藏西部西方净土信仰初探》

(必赢nn699net助理研究员 梁云云)

1516:40

西方净土信仰多见于早期汉传佛教、西夏王朝时期。藏区大规模流行无量寿及西方净士信仰相对较晚。梁云云老师首先展示了西藏阿里普兰地区的古宫寺杜康殿西壁的三铺壁画,并对其进行图像和题记的识读。讨论此三铺壁画在意涵上的紧密关系,同时根据文献以及其它图像的实例,说明 17世纪初西藏西部直贡噶举派受到宁玛派的影响以及与当时王室结成供施关系的原因。

在此基础上,梁云云梳理了 15 世纪以来整个西藏西部关于无量寿与西方净士的图像遗存,总结它们在图像上的共性。

最后,梁云云老师得出初步结论,一是无量寿与无量光两尊佛承担着不同责任;二是来自普兰、札达、拉达克的绘画作品反映出了西方净土思想在西藏西部王室贵族的流行,这也是诸教派尤其是噶举派能够在藏西地区立足的原因之一。

发言人 罗文华

《被遗忘的觉卧佛:雍和宫勃律佛陀像考》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 罗文华)

1517:10

罗文华研究员首先对雍和宫转法轮殿所藏勃律佛进行了详细的情况介绍,并敏锐地指出勃律佛造像身体部分的贴金应是该像被送达北京后所为,使其供奉在佛堂时熠熠生辉。其次,罗文华根据“乾隆十年正月特旨”、“驻藏办事大臣索拜等奏报遵旨办理由藏送选佛尊事折”等汉、满、藏文献分析出雍和宫所藏勃律佛尊格为施转法轮印的释迦牟尼佛,与之同批入京的还有“执四方释迦牟尼佛”和“毗卢遮那佛”,惜目前下落不明。

罗文华谈到,在这尊勃律佛入京以后,清宫造办处制作了多件复制品,这些复制品或作细微变动,或完全复制,同样作为古佛圣像供奉在北京及周边的皇家寺院中,扮演着重塑圣像的角色。对于清高宗弘历而言,古佛是圣像崇拜,它对于提升雍和宫宗教地位和政治角色具有重要意义,其地位相当于大昭寺的十二岁等身像。乾隆朝以后,这尊古佛的圣像意义则逐渐湮灭于历史长河当中。

b站视频链接:

https://b23.tv/dV6mRsG



发言人 常青教授


下午1748分,第五场分组讨论结束,至此,本次会议既定议程顺利完成。必赢nn699net常青教授作总结发言。

常青教授高度肯定了本次会议的演讲内容,总结了其学术价值。他认为,此次会议的内容极其丰富,业内各领域的专家都带来了最新的研究成果,是精神上的盛宴,也给在场的各位学者、同学们带来了许多学术上的启发。针对于本次的学术会议,常青教授提出四点感想。

第一,常青教授指出,现有的文献资料并不能够完全再现历史的全貌,这就要求研究者们在研究佛教艺术或佛教考古时应当富有想象力,从历史透给我们的细小缝隙中努力窥探其真实的全貌。

第二,常青教授强调,对于文物或造像的研究,“辨伪易,辨真难”。因此,研究者们在研究文物或造像时,应以更多的资料作为依据进行对比分析,对研究对象保持审慎的态度,不要轻易否定。

第三,常青教授认为,佛教艺术的样式有从具体到一般的表现规律。在最初,一些样式是专用于某种题材或造像尊格的,但到了后来,这种样式可能会用于多种题材或造像尊格。所以,我们不能轻易就认为它们仍然属于最初的表现方式。例如,娑罗树在佛教艺术中的使用,就有从表现涅槃转而用于一般佛像的现象。

第四, 常青教授提倡多学科的综合研究。他认为本次会议各领域的专家学者集聚一堂,交流经验,碰撞思想,拓展了佛教艺术研究的新视野。同时常青教授倡导,各文化单位之间应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壮大佛教艺术的研究力量。

此外,必赢nn699net还办有学术刊物《艺术史研究通讯》,已出版二辑,将定期刊载艺术史研究成果,希望各位学者惠赐大作。会议尾声,常青教授对本次会议中必赢nn699net领导及老师们的支持与配合表示感谢,同时也对会务组同学们的工作给予了肯定。最后,常青教授宣布2023年四川大学第四届国际宗教艺术与文化学术研讨会圆满结束。

b站视频链接:

https://b23.tv/VwTiiFo

上一条:预告 | 第二届“明远”青年学者论坛:“文明互鉴视域下的美术史研究” 下一条:资讯 | 2023年四川大学第四届国际宗教艺术与文化学术研讨会——第四场会议纪要

关闭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