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 CN 

党群工作
习近平谈中国教育
本文由  于 2016-05-05  发布在 学习资料 栏目中  浏览次数 

习近平总书记谈教育

 

一、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指针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

  教育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参与。
  青年学生应该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
  要让全体教师全身心从教,让杰出教师长期乃至终身从教,就要帮助解决教师的工作、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后顾之忧。
  党的十八大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向全党全社会发出朝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的动员令。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定不移地把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明确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极大地振奋了党心,鼓舞了民心。习近平总书记在最近一系列重要论述中,深刻阐明了对教育工作的总体思路和殷切期望,并对党和政府更加重视教育、教育系统更加办好教育、社会各界更加支持教育,做出了新的重大部署,意义十分深远。
  党和政府必将继续坚定不移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纵观改革开放35年波澜壮阔的历程,以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和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一以贯之、继往开来,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布局中,始终强调教育是将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决定性因素,直接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步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把教育摆在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地位,来凝聚全党全社会的共识。新世纪以来的历次党代会政治报告,相继围绕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出了宏观目标和总体要求,指明了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前进方向。
  党的十八大刚刚胜利闭幕,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11月15日十八届一中全会后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庄严宣布,“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在2013年3月1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闭幕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当选国家主席后的讲话中,再次高举党的十八大报告思想火炬,郑重承诺“我们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学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2013年9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上发表视频贺词,又进一步指出,“中国将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扩大投入,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中国将加强同世界各国的教育交流,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积极支持发展中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推动人类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我们体会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包括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育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FS:PAGE]实的利益问题之一,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关键需要各级党政部门担负起首要责任,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参与。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就是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坚持从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高度出发,深刻阐释了教育事业历史方位的准确判断,鲜明昭告了党和国家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政治承诺,将国家政策基点从确保“学有所教”、“全民教育”的教育机会公平,逐步向“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迈进,不仅让亿万中国人能够更多更公平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的能力,而且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积极支持发展中国家教育,共同促进人类文明进步。这充分体现了中国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务实精神和崇高境界,对于动员全党全社会进一步关心支持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亿万青少年应高度重视砥砺品德和掌握真才实学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培养年轻一代、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中国有2.6亿名在校学生和1500万名教师,发展教育任务繁重。”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代表中国政府对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的正式表态,集中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对一代又一代青少年接受良好教育的基本认识和衷心期盼。

  从教育事关国家富强大业、民族振兴基石、亿万家庭福祉的大局出发,习近平总书记对莘莘学子总是寄予厚望,多次引用“学如弓弩,才如箭镞”、“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等古语,激励广大青年学生以学习为己任,不断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在2013年五四青年节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勉励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学习是成长进步的阶梯,实践是提高本领的途径。青年的素质和本领直接影响着实现中国梦的进程……青年人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应该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
  习近平总书记还特别强调,“广大青年要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增强知识更新的紧迫感,如饥似渴学习,既扎实打牢基础知识又及时更新知识,既刻苦钻研理论又积极掌握技能,不断提高与时代发展和事业要求相适应的素质和能力。要坚持学以致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熔炉中,在社会的大学校里,掌握真才实学,增益其所不能,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
  时逢2013年北京金秋十月,在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百年华诞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地给全校学生回信:“希望同学们珍惜美好时光,砥砺品德,陶冶情操,刻苦学习,全面发展,掌握真才实学,努力成为建设伟大祖国、建设美丽家乡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材,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实现共同繁荣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从习近平总书记对学生和青年的谆谆教诲中,我们深深体会到蕴含的三层重要意义。一是砥砺品德,陶冶情操,一定要从小做起。当前的重点是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来教育和帮助广大青少年打牢共同思想基础、激发历史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坚定跟着党走中国道路,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实现共同繁荣发展奉献力量。二是青少年都应该珍惜美好时光,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投身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这样才能将实现自身成长成才的美好愿望融入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之中。三是刻苦学习,全面发展。学校固然是重要场所,但要成为建设伟大祖国、建设美丽家乡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材,还必须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熔炉中,在社会的大学校里,千锤百炼,掌握真才实学,并且学以致用。我们坚信,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一定会对亿万青少年起到巨大的鼓舞和激励作用。
  广大教师需要更加自觉承担起立德树人的光荣使命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2013年9月9日,第29个教师节即将到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乌兹别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期间,向全国教师致慰问信,在对广大教师表示亲切关怀的同时,充分肯定和特别强调了教师在教育发展全局中所肩负的重要而光荣的历史使命,并明确地提出:“希望全国广大教师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加强学习,拓宽视野,更新知识,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成为业务精湛、学生喜爱的高素质教师;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作出贡献。”上述“三个牢固树立”,言简意赅、立意深远,是对全国教师的重要嘱托。
  “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对每一位教师来说,既是政治立场,也是思想品质,更是职业道德。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每一所学校和教育机构,都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都要自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所以,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必须同所有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在一起,融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全程之中。相信广大教师都有信念、有热忱、有能力,来担当起应负的光荣责任。
  “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对每一位教师而言,越来越成为“应知应会”的岗位规范。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社会对劳动力和专门人才的素质要求逐渐提高。一次性学校教育就能满足人一生谋生发展需要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教师教出的一批批学生走向职场、步入社会尚且如此,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能力也不得不面临及时更新的迫切要求。在教育信息化支撑的学习升级版强大压力下,教师很难是永握正确答案的知识权威,必须尽快成为学生们的聪慧导师。所以,参与终身学习、不至于被时代甩下,势必成为无须过多号召的自觉行动。
  “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对每一位教师来讲,可能是更高的综合素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的建设,是前无古人、也不可能照搬国外的伟大实践,是着力破除制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体制机制障碍的攻关过程。再好的国家级教育改革决策的顶层设计方案,若没有广大教师的充分认同、积极参与、自主创新,也可能仅仅停留在纸面上。35年来教育领域改革的成功经验,从来都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紧密配合。凡是深得民心的教育教学改革成果,无不渗透着勇于进取、善于创新的教师团队攻坚克难的努力,最终凝聚起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改革合力的,还在教师。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质量,无法超过这个国家或地区的教师质量。要贯彻好“三个牢固树立”,履行好教书育人的重任,确实需要全体教师的戮力同心和不懈奋斗,但也需要营造更为有利的内外环境。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提升教师素质,改善教师待遇,关心教师健康,维护教师权益,充分信任、紧紧依靠广大教师,支持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全社会要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这些重要论述和要求,体现了党中央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周到关怀。要让全体教师全身心从教,让杰出教师长期乃至终身从教,就要努力帮助解决教师的工作、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后顾之忧,在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下谱写教育现代化新篇章。
  (作者系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

 

 

二、习近平的教育观: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
2016年02月21日10:45 综合


  “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2年11月15日,刚刚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与中外记者见面,在谈到人民期盼时,首先提到了教育。
  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在习近平的心中,教育一直被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上。
  三年多来,总书记走进校园,与师生促膝长谈;挥笔疾书,与青年学生畅谈理想人生;而在万众瞩目的教育改革方面,由习近平担任组长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成立两年来,共召开了19次会议,审议了102份有关国计民生的重要文件,其中直接涉及到教育的就有6份,均直指改革发展的关键,发力精准,影响深远。
  立德树人,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北京大学,与广大师生们共度“五四”青年节,这也是习近平到中央工作以来第五次走进北大。他勉励青年学生,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
  三年多来,在中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昌大学等校园,都曾留下过总书记的足迹和身影。
  和孩子们一起过“六一”,和大学生们一起迎“五四”,和老师们一起庆“教师节”,已经成了总书记工作日程表上的新常态。
  无论走到哪里,总书记讲得最多的,是中国梦,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海淀民族小学,他跟小学生们说:“只要从小就沿着正确道路走,学到一点,就实践一点,努力做最好的我、在自己最好的方面,人生就会迎来一路阳光。”
  在北京大学,他跟大学生们说:“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2013年的教师节,正在乌兹别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的习近平,关山万重,仍不忘向全国1400万教师致信慰问,勉励广大教师“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写信,是总书记与各界群众交流最频繁的一种方式。而他回信最多的,恰恰是青年学生群体,将“青春梦”融入到“中国梦”是他对莘莘学子的殷切期待。在写给北大考古文博学院2009级本科团支部的信中,他提到“中国梦”是“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每个中国人的梦”,并寄望他们为实现中国梦奉献智慧和力量。在给留德学生的回信中,他鼓励海外学子“在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奋斗中实现自身价值,努力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华彩篇章”。
  2014年5月30日,习近平在海淀区民族小学参加队日活动,书法老师请总书记为“中国梦”点上最后一笔。习近平对孩子们说:“中国梦要靠你们来实现,‘两个一百年’要靠你们接力奋斗,还是你们来点这一笔吧。”
  均衡发展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2015年农历春节前夕,正在陕西考察工作的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延安杨家岭福州希望小学,察看学校办学情况,同老师们进行交流。说起这所希望小学,与总书记还有着不解之缘。1995年,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发起“千家企业建千校”爱心活动,福州一家企业全体员工捐款52万元,对建于1974年的延安杨家岭小学进行了重建。期间,习近平曾两次给师生们写信,并于2009年11月专程到学校看望师生。
  习近平对大家说,教育很重要。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要脱贫致富,从根儿上还是要把教育抓好,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国家的资金会向教育倾斜、向基础教育倾斜、向革命老区基础教育倾斜。
  2014年9月9日,习近平在北京师范大学与贵州国培计划培训班同学交流时,他强调,教育短板在西部地区、农村地区、老少边穷岛地区,尤其要加大扶持力度。
  倾斜、扶持。
  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农村地区的教育让总书记牵肠挂肚。
  2013年的最后一天,一项被称为“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史上中央财政投资最大的单项工程”——《关于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意见》正式出台,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发展“补短板”所实施的一个重大民生工程。目前全国已有77%的县纳入“全面改薄”实施范围,覆盖学校达到21.8万所。截至2015年10月底,全国已完成5166万平方米校舍建设,以及282亿元的教育仪器设备,分别占规划数的25%和27%。
  “全面改薄”,惠及万千民生。为了将这一民生工程办好、办到位,2015年8月18日,中央深改小组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专项督导办法》,为“全面改薄”保驾护航。
  而农村教育的最大问题在于师资,“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是三大核心问题。
  2015年4月1日,中央深改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这其中,既有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提升能力素质这样的软件建设,也有拓展补充渠道、提高生活待遇、职称评聘倾斜、推动城镇优秀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等含金量十足的“干货”。
  如今,各省市区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实施方案已经陆续出台,乡村教育的美好明天值得期待。
  勾画蓝图 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高考,牵着千家万户;高考改革,牵一发动全身。
  虽然现行高考模式为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遴选输送了大批人才,但应试教育、学生负担过重、择校等问题也屡被诟病。
  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措施,正式拉开了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序幕。上海市和浙江省高考招生制度综合改革方案随之出台,试点工作正式启动。这次的改革,不是敲敲打打,不是缝缝补补,而是大刀阔斧。在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看来,这次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是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最全面最深入的一次改革。
  如果说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改变了“一考定终身”的话,那么,一年之后,中央深改小组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则吹响了中国大学积蓄力量,冲刺国际前沿的“冲锋号”。
  《方案》提出,到2020年,中国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对于中国众多名校校长来说,如此清晰明确的目标给他们带来了压力,也带来了动力。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周玉认为,以前的建设中,明确提出了要建设世界高水平的大学这一宏观目标,但对高水平大学的具体要求没有做出界定。《方案》第一次提出大学、学科要在一定的时间内进入世界一流前列这样一个宏伟的目标。
  相对于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领域的软肋。2014年6月,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重要指示,要求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他特别强调,要加大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而在此之前,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职业教育有望从此走出“断头教育”的无奈。
让全民共享改革与发展的成果,让每个公民都能够平等享有医疗、教育、就业等各领域资源,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而这,也正符合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

 

三、习近平:强国富民 育人为先
2015年09月09日15:18 国际在线
  来源:学习中国


  您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您是园丁,修剪新苗,秀美山河;您是春雨,润育桃李,芳菲大地;您是火种,点亮心灵,指引前程;您是楷模,身为师范,为人师表;您是石阶,忍辱负重,承载未来。您就是人人敬仰的教师,您是民族伟大复兴“梦之队”的筑梦人。习近平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强国富民,育人为先。” 在第3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请随“学习中国”小编一起重温习近平同志那些关于教师的重要讲话,谨向默默耕耘、甘于奉献的全国1400万人类灵魂工程师表达节日的祝福!
  教师是兴国之本。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师是这块基石的奠基者。国以人立,教以人兴。习近平指出:“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人类社会需要通过教育不断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需要通过教育来传授已知、更新旧知、开掘新知、探索未知,从而使人们能够更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更好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习近平指出:“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经历了历史上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各国纷纷调整发展战略,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创新驱动。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显。‘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
  教师是兴教之源。国家发展靠人才,国家富强靠人才,人才培育靠教师。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推动教育改革创新,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关键在教师。习近平指出:“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中国的发展与进步,依赖于人民素质的提高和合格人才的培养,而人民素质提高与人才培养,取决于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水平,从根本上来说主要取决于其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没有一流的教师,就培养不出一流的人才;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办不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师是学问之师。信息时代,知识爆炸。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是时代的需要、职业的需要、国家的需要。习近平指出:“在信息时代做好老师,自己所知道的必须大大超过要教给学生的范围,不仅要有胜任教学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通用知识和宽阔的胸怀视野。好老师还应该是智慧型的老师,具备学习、处世、生活、育人的智慧,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能够在各个方面给学生以帮助和指导。”习近平强调:“做好老师,要有扎实学识。老师自古就被称为‘智者’。俗话说,前人强不如后人强,家庭如此,国家、民族更是如此。只有我们的孩子们学好知识了、学好本领了、懂得更多了,他们才能更强,我们的国家、民族才能更强。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基本素质,其中知识是根本基础。学生往往可以原谅老师严厉刻板,但不能原谅老师学识浅薄。‘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知识储备不足、视野不够,教学中必然捉襟见肘,更谈不上游刃有余。”习近平“要求老师始终处于学习状态,站在知识发展前沿,刻苦钻研、严谨笃学,不断充实、拓展、提高自己。过去讲,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现在看,这个要求已经不够了,应该是要有一潭水。”习近平希望教师:“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加强学习,拓宽视野,更新知识,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成为业务精湛、学生喜爱的高素质教师”
  教师是品行之师。立德树人、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使命。习近平指出:“做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老师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是成功教育的重要条件。‘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老师的学识和能力,更离不开老师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价值观。一个老师如果在是非、曲直、善恶、义利、得失等方面老出问题,怎么能担起立德树人的责任?广大教师必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特别是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习近平强调:“‘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群。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老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好老师应该取法乎上、见贤思齐,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提升人格品质,并把正确的道德观传授给学生。”习近平指出:“师德是深厚的知识修养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师德需要教育培养,更需要老师自我修养。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应该是每一个老师的不懈追求和行为常态。好老师要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自觉坚守精神家园、坚守人格底线,带头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华传统美德,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习近平强调:“好老师的道德情操最终要体现到对所从事职业的忠诚和热爱上来。好老师应该执着于教书育人。我们常说干一行爱一行,做老师就要热爱教育工作,不能把教育岗位仅仅作为一个养家糊口的职业。有了为事业奋斗的志向,才能在老师这个岗位上干得有滋有味,干出好成绩。如果身在学校却心在商场或心在官场,在金钱、物欲、名利同人格的较量中把握不住自己,那是当不好老师的。”习近平提醒:“这些年,媒体报道了个别老师道德败坏、贪赃枉法的事,对这些害群之马要清除出教师队伍,并依法进行惩处,对侵害学生的行为必须零容忍。”
  教师是梦想奠基人。教师的重要使命,就是为每个孩子播种梦想、点燃梦想,并帮助他们实现梦想。在学生的人生旅程上,教师丰富他们的心灵,开发他们的智慧,为他们点燃了希望的光芒。习近平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中国梦需要中国人来圆。教师是中国梦的奠基者,教师重要使命,就是为每一个青少年学生播种梦想、点燃梦想,并帮助他们实现梦想。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子人生梦想的播种人。只有亿万青年学子梦想的放飞和绽放,中国梦才能更加光彩夺目。
  教师是信念浇铸人。教师是学生价值观的培育者、理想信念的浇铸人,这既是光荣的使命,也是巨大的社会责任。教师应是真善美的守护神。因此,教师必须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教师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这种践行,不仅仅表现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力量,更体现在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点滴。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教师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青少年,促进他们健康成长,这是新时期党和国家赋予教师的重大责任和神圣使命。要引导青少年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自觉地把个人理想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知党、爱党、跟党走的信心和信念。教师还应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引导学生自觉追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理想,弘扬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遵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规范,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有高尚道德情操、有责任心、有正义感、有奉献精神的人。习近平指出:“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我们的教育是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党和人民需要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好老师的理想信念应该以这一要求为基准。广大教师要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自觉把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到教学管理工作全过程,严肃认真对待自己的职责。要注重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积极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好老师应该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积极传播者,帮助学生筑梦、追梦、圆梦,让一代又一代年轻人都成为实现我们民族梦想的正能量。”习近平强调:“广大教师要用好课堂讲坛,用好校园阵地,用自己的行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学生们的心田、转化为日常行为,增强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价值选择能力、价值塑造能力,引领学生健康成长。”习近平要求:“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好老师心中要有国家和民族,要明确意识到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
  教师是大爱撒播人。教师应该爱党、爱国、爱民,用爱育人,为学生创造爱的环境,让学生在爱中成长。习近平指出:“有爱才有责任。好老师应该懂得,选择当老师就选择了责任,就要尽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责任,并把这种责任体现到平凡、普通、细微的教学管理之中。正是因为爱教育、爱学生,我们很多老师才有了用一辈子备一堂课、用一辈子在三尺讲台默默奉献的力量,才有了在学生遇到危难时挺身而出的勇气,才有了敢于攻克新知新学的锐气。老师责任心有多大,人生舞台就有多大。”习近平强调:“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应该是仁师,没有爱心的人不可能成为好老师。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教育风格可以各显身手,但爱是永恒的主题。爱心是学生打开知识之门、启迪心智的开始,爱心能够滋润浇开学生美丽的心灵之花。老师的爱,既包括爱岗位、爱学生,也包括爱一切美好的事物。”习近平还指出:“好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应该是充满爱心和信任的,在严爱相济的前提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 ‘亲其师’、‘信其道’。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同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使自己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和贴心人。好老师应该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用欣赏增强学生的信心,用信任树立学生的自尊,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习近平要求:“老师还要具有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的品质。离开了尊重、理解、宽容同样谈不上教育。‘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也多术,就是要求老师具有尊重、理解、宽容的品质。这本身就是一种伟大的教育力量。受到尊重、得到理解、得到宽容,是每一个人在人生各阶段都不可缺少的心理需要,儿童和青少年更是如此。一些调查材料反映,尊重学生越来越成为好老师的重要标准。好老师应该懂得既尊重学生,使学生充满自信、昂首挺胸,又通过尊重学生的言传身教教育学生尊重他人。”
  教师是火炬手。推陈出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教师的幸福。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是教育应有之义。我国正处于改革创新、全民创新大潮中,民族复兴大业,需要大批创新人才。青年是创新的“梦之队”,教师是“梦之队”的教练;学校是创新的摇篮,教师创新的园丁。面对波澜壮阔的改革大潮,广大教师一方面要积极树立改革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应该积极培育学生的改革创新意识,做青年学生投身改革的引路人。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既面临难得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教师应自觉投身教育改革,不断推进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自觉做改革创新的“火炬手”,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做出贡献。习近平指出:“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做出贡献”。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是指引我们为实现中国梦奋勇前进的灯塔。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世界上能够立于不败之地,最基本的能力就是创新能力。创新人才要靠学校教育来培养,这就要求当代教师必须具备创新的品质。作为文化和文明的传承者,教师理应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教师是改革创新意识的传递者。“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他们是改革创新意识的源头活水。在现实和未来的交汇点上,教师是传递改革创新意识的“火炬手”,让改革创新成为一种自觉的思维理念、行为方式和目标追求,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做出贡献,为中华民族辉煌而壮丽的复兴做出贡献。
  教师是铺路石。教师是辛勤的园丁,用自己的艰辛,换来百花盛开;教师是清贫的代表,需要终身奉献。“桃李满天下”,是教师最大的荣耀;长江后浪推前浪,是教师最大的奖赏。教师是学生前进路上的铺路石,路在学生脚下延伸,痛在教师身上扩散,“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每一个好教师的人生观。习近平指出:“我国人口多、国土广、地区差异大,有2.6亿学生和1400万教师,搞好教育事业任务艰巨。”“我看了不少优秀教师的事迹,很多老师一生中忘了自己、把全部身心扑在学生身上,有的老师把自己有限的工资用来资助贫困学生、深恐学生失学,有的老师把自己的收入用来购买教学用具,有的老师背着学生上学、牵着学生的手过急流、走险路,有的老师拖着残疾之躯坚守在岗位上,很多事迹感人至深、催人泪下。这就是人间大爱。我们要在广大教师中、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和弘扬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和高尚品德。”习近平强调:“好老师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教学管理实践中、在教育改革发展中锻炼成长起来的。衷心祝愿每个教师都能成为符合党和人民要求、学生喜欢和敬佩的好老师,希望每个孩子都能遇到好老师。”习近平十分体察教师的辛苦,他说:“长期以来,我国广大教师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用爱心、知识、智慧点亮学生心灵,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作出了突出贡献。”
  教师是神圣的职业。教师是春天播撒种子的人,心中有着秋收的期盼;教师是清晨的一缕阳光,有着勇往无惧的精神;教师是夜空中的启明星,有着奔向光明的执着!教师是阳光底下最光辉的职业,需要全社会重视和敬重。习近平指出,“全社会要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教师是铸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也是教育过程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着特殊的作用,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我们应当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我们应尊重广大教师的辛勤劳动。教师的劳动是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创造性活动,它的劳动对象是学生,劳动产品是我们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应该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整体社会氛围。尊师重教是我国的优良传统,我们要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真正让广大教师安心教书、全心育人。
  后人强则国家强,青年强则民族强。强国先强教,强教先强师。科教兴国,百年大计。实现中国梦,教育任重道远;民族伟大复兴,教师使命在肩。

 




上一条:习近平:认真学习党章 严格遵守党章 下一条:中国共产党章程

关闭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