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 CN 

首页
【川大美术馆·研讨】|人,诗性地栖居【艺术X设计X心理】跨学科实验艺术项目展
本文由  于 2023-07-11  发布在 学院新闻 栏目中  浏览次数 

圆桌研讨现场

202372日上午1000,“人,诗性地栖居”【艺术X设计X心理】跨学科实验艺术项目展圆桌研讨成功举办。圆桌研讨的主题为:艺术\设计与心理跨学科交叉的未来。本次研讨汇集了相关领域的众多专家。包括,项目主要参与者:必赢nn699net绘画系主任及美术馆馆长熊宇副教授、设计与媒体系主任许亮副教授、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张骏主任医师、哲学系助理研究员马飞老师,展览统筹赵晶女士,以及魏震、张佳颖、严俊雄、凡人禾山、李彦熹、冯潇影等参展艺术家\设计师。

医学领域特邀嘉宾:四川省心理卫生协会况伟宏理事长、四川大学心理学胡冰霜教授、华西临床医学院教务部教学运行科科长柴桦博士、美国注册音乐治疗师陈美玉博士、PICU康复护士银燕老师、儿童康复组董怡悦老师。

博物馆美术馆等艺术文化领域特邀嘉宾:何多苓美术馆馆长赵欢女士、A4美术馆副馆长及首席策展人李杰先生、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李倩倩老师、成都双流123美术馆馆长陈颖女士、A4美术馆公共教育部负责人张靓女士、成都复星艺术中心公共教育经理武奕彤女士。项目圆桌研讨由四川大学美术馆策展人、【艺术X设计X心理】跨学科实验艺术项目及展览策划朱月主持。


四川大学美术馆策展人、【艺术X设计X心理】跨学科实验艺术项目及展览策划朱月 主持

在对嘉宾的简要介绍后,策展人朱月首先提出了研讨的主题“艺术\设计与心理跨学科交叉的未来”。其次,从“为什么要跨学科?”“如何布局、策划、推动实验性的跨学科项目?” “跨学科效应产生的机制?”这三个角度切入,对跨学科交叉和项目的现状进行简要的介绍;最后,向嘉宾提出具体的问题开启研讨。


四川大学美术馆馆长、必赢nn699net绘画系主任 熊宇副教授 发言


熊宇馆长谈到,心理问题不只是在汶川地震、疫情等特定事件下才与社会参与的艺术关系明显;心理问题存在于社会的方方面面,复杂且多元,而艺术能够在“如何面对问题”等方面,提出某种特别的视角、思考等。例如艺术家参与其中是互相融合、探讨的过程,起到“提醒”的作用。同时他谈及项目的深刻体会在于,艺术\设计与心理的交叉是慢慢深入、细化的过程,因此需要建立多个机制。循序渐进地推动小机制、组合性地构建大机制,才能深深扎根,为社会心理建设起到更好的作用。


必赢nn699net设计与媒体系主任 许亮副教授 发言

 

许亮老师首先谈到,在长期的设计与医学实践中,必赢nn699net设计与媒体艺术系已经将“健康设计”板块设定为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形成了相关的专业培养机制;并且未来将开设“艺术治疗”通识课程。其次,许老师强调在项目过程中设计所担当角色的明显转变:从围绕物的设计,转变成系统化、模块化的设计。项目中的多个作品显现了设计思维下的过程的生成状态。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主任医师、PICU病房主任及医疗组长 张骏教授 发言

 

张骏教授首先表示,这次展览策划、展陈设置带来“博物馆”般的观展体验,展览不仅展示了作品,也讲述了项目的历史,延展了背后的故事;鲜活、有生命力、有创作力、有智慧,值得传承与发展。其次,对于艺术疗愈机制的探寻,张教授以胡冰霜教授经历为例,提出艺术的疗愈机制发生于,从个人的不断投入,到影响身边的人共同参与。并提出,将患者的艺术疗愈作品经过一定的转换,能够更容易被家人和社会接受,减少病耻感,增加归属和认同感。最后,对于未来的发展可能,他谈到宏观上需要学校层面推动多学科更多的合作,并建议与地方精神病院的具体需求结合。



何多苓美术馆馆长 赵欢女士 发言

 

赵欢馆长曾任五彩基金常务理事,对于项目社会化推广,她以五彩基金的历程向我们分享了运营机制构建、商业运作、多方参与、与个人价值关联的艺术转换、展览命名等多方面的细节的宝贵经验。同时赵馆长以具体的案例向我们讲述了灾后、中小学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现状;并强调,其根源在于社会、教育等方面;建议心理相关活动应该走入社区,让大众参与其中,形成互助型的转换。


A4美术馆副馆长及首席策展人李杰先生 发言

 

李杰馆长基于项目及研讨主题提出三点:第一,从跨学科的角度,他提出要通过内部的解构,从更高的维度去思考学科的边界,去“唤醒人的觉知”。他以全盲儿童触摸绘画的案例,强调艺术在 “唤醒人的觉知”的连接作用,以及在跨学科的双向赋能中解除所有人(包括知觉)的困境的深层逻辑。第二,他强调艺术的“赋能”,以艺术的媒介使得一个人对自身和世界的理解有多层次连接,构建“心理地图”。第三,美术馆可以帮助心理障碍者、年轻一代、老人等“被遮蔽者”,提供社会化的支持系统,提供“道”而非“术”,让这些人作为主体发声和创造(创造是这些人对其本身经验和自身所想表达的创造性的理解,有可能成为互相理解的基础)。


曾任华西医院精神科医生、四川大学心理学胡冰霜教授 发言

 

胡冰霜教授向我们讲述了弗洛依德、荣格等艺术与心理交叉先驱的经历,并谈及他们的目标是让众多绝望的人们的生命中出现有一点点星光,使其活下去。对于当下研讨的主题,胡教授强调我们要在时间和空间的维度中打开思路,根据患者个人选择的自由,选择采取的艺术形式。在具体的“疗愈”细分问题上,她还提及展览除了表达观念、展示患者的绘画上,还应该关注到观者的感受,并建议在风格、色彩等形式上给出“希望” 。最后,胡教授还提出了诗画出版、销售等具体的可持续运作的建议。



英国杜伦大学教育学博士、美国注册音乐治疗师 陈美玉博士 发言


陈美玉博士首先为我们介绍了她在华西精神卫生中心开设精神康复、音乐治疗的工作背景。其次对于研讨主题,她强调当下的重点在于,寻找表达艺术在心理、精神康复的本土化运用。并且以在香港等地的工作情况分享了实施者的身份和标准体系等相关经验。


成都复星艺术中心公共教育经理 武奕彤女士 发言


武奕彤女士首先从地理位置、覆盖人群等简要介绍了的成都复星艺术中心的总体情况。其次,从专业角度分享了对非专业人群进行艺术推广的思维模式差异,分析了现在复星的疗愈活动的三类受众人群。最后她提出了,面向有疗愈需求的人群,艺术中心所能提供的专业技能、驻留项目等平台作用的想法。



A4美术馆公共教育部负责人 张靓女士 发言


对于美术馆公共教育,张靓女士强调在地、社会问题两点。她谈及美术馆作为公共性、社会化的平台,要认识并针对当下社会的问题,要有明确的服务对象、覆盖群体,让艺术通过美术馆网络,与社区、学校、公共机构连接,提供给对象,为社会创造价值。并向我们分享了具体的案例与工作方法。


华西医院康复医学科作业治疗师 董怡悦老师 发言


董怡悦老师首先向我们介绍了华西心理卫生中心儿童康复组的情况,她谈及她所接触的人群为小中高各年级学生,也常运用绘画等艺术形式于康复活动中,在这之中会发现儿童的想象力丰富,艺术创作活动能够提升价值感、减少自残倾向、给予情绪出口的作用。但之前很少有人将艺术与心理康复结合起来。同时,董老师也提出了儿童情绪出口匮乏、病后回归学校难的现实问题。


华西医院医学人文教育中心、华西临床医学院教务部教学运行科科长、“启德杯”医学人文艺术设计大赛策划者 柴桦博士 发言


柴桦老师首先谈及展览和作品带来的“换位思考”的感受,并提出临床中存在的心脏科患者心理问题、医生工作质量与效率的矛盾等现实问题。其次,柴老师从医学教育的角度上,就“如何构建多元立体的医学教育来培养医学人才”问题,提出所有学科医生参与、医学社团的实验项目、叙事医学教育体系、医院美术馆等人文艺术教育渗透到医学生培养的建议与想法。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文博学院) 李倩倩副教授 发言


李倩倩老师首先提出,每个学科有自己的认同、范式和视角,跨学科真正的难点在于,“合作时各学科对于跨学科问题的归因不同该如何统制”这一问题。对此,应该着重考虑我们的对象和目的,即我们该疗愈谁?其次,她以四川博物院移动博物馆为例,强调了美术馆博物馆的社会价值与功能,以其资源使得心理、艺术、设计、文化遗产统合,让病患获得自信和往下走的可能,同时告诉所有的人应该如何对待病患。最后,对于艺术疗愈性的验证、心理疾病的衡量等现实问题,李老师以考古学的专业视角给予判断的思路,提出了未来公众考古、公众健康心理学的跨学科交叉的可能。


四川大学哲学系助理研究员、本项目观察员 马飞老师 发言


马飞老师将其对项目现状的观察总结为两点:一是,项目的参与者关注心理问题的根源,但从跨学科的平台上,可能没有办法达成统一,甚至没有办法真正把握到。二是,研讨谈及很多细节的举措和方法可以更多的去做,并通过交叉协作形成成果。


四川省心理卫生协会 况伟宏理事长 发言


最后,况伟宏理事长做项目圆桌研讨的总结发言。首先,况理事长从精神治疗的历史脉络出发,提出问题“当下艺术\设计与与心理健康处境或精神疾病防治还能做些什么?”“项目基于研究还是基于服务?”,并指出方向。其次,况理事长以上海精神卫生中心“600号画廊”、微笑疗法为例,提出消解病耻感、社会歧视、疗愈符号传达的艺术和设计创作的建议。最后,况理事长提出,项目未来机制建构和运作的可能性。











展览导览、交流现场


人,诗性地栖居

【艺术X设计X心理】跨学科实验艺术项目展

前言

“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性地,

栖居在这片大地上。”

转瞬即逝地,【艺术X设计X心理】跨学科实验艺术项目已经到了第三阶段的末尾。作为项目的小结性展览,我们并非是要将前两年的项目内容重新展示,而是想以荷尔德林的诗句,与大家共同聊一聊项目至此的思考。

在荷尔德林的时代,启蒙带来的现代性问题日益显现,批判和克服现代性的自身分裂是当时哲学家和诗人必须面对的任务。尼采提出哲学的真正功能是作文化的医生,主张哲学家“不要遁入某种形而上学,而要为一种正在发展的文化积极献身”“哲学家应该认识到我们需要的是什么,而艺术家则应该把它创造出来”。荷尔德林则认为作诗得以栖居,以诗与思的合一理念构建现代性的诗学话语。

回到当下,从项目之初我们一直在思考“艺术\设计与心理的跨学科交叉的本质问题是什么?未来的发展在何处?”在新冠疫情全球卫生紧急状态结束后,语境逐渐回归日常,本质逐渐凸显:现代性所带来的人的异化、人与人关系的异化等。也因此,不光是在生物医学模型(生理遗传)的艺术\设计与心理的治疗型交叉,我们也以“疗愈”为核心,在预防、治疗、康复多环节,多维度探索艺术\设计如何社会和个人的心理健康服务;治疗性疗愈性艺术\设计的作用与应用机制、创作型疗愈性艺术\设计的“疗愈性”逻辑和语言;在关乎“人”的健康、疾病、痛苦、死亡的探讨中回归人的身体与精神。

荷尔德林的诗句给予我们启示:一,艺术\设计与心理的关系?面对当下的“异化”,艺术\设计何为?与心理的跨学科交叉会什么新发现?二,在“精神贫困”的时代下,艺术家\设计师\艺术工作者何为?

本次展览,一方面展示了项目过程中艺术家、设计师对以上问题的探索思路与作品,构建公众参与的异托邦;另一方面,文献部分呈现了项目策划和构思的历程,以提问、搜索的方式,构建开放性的讨论场域。

至此,项目总体作为一个“实验”,以实践为先,开启我们“疗愈性艺术\设计”的开端。

策展人 朱月



如何让这个社会和社会中个人的心理状况变得更好?

【艺术X设计X心理】跨学科实验艺术

项目前记

【艺术X设计X心理】跨学科实验艺术项目,是在四川大学学科建设的指导下,由四川省心理卫生协会、必赢nn699net、四川大学美术馆、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艺术与医学健康研究中心共同搭建的艺术、设计与医学的跨学科平台。该项目旨在发掘艺术、设计与心理学科领域融合的边界、重叠的疆域,探索共同的问题:如何让这个社会和社会中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变得更好?

项目从2021年初发起至今,分为三个阶段展开。

第一阶段的关键词是“实验”,即艺术家、设计师从自身的创作直觉、思维和视角出发,在华西心理卫生中心参与查房、与医生讨论创作方案后进行实施,在第一阶段中可以不断修改创作方案、实验,并初步验证创作的意义和价值。在这过程中,合作方式多样、成果形态不限,项目的参与人员将从实际的临床现象出发进行实验性创作。项目于2021924日落成阶段性汇报展“你好 你好吗”。主题“你好 你好吗”,既指在跨学科实验艺术项目中艺术、设计与心理三个专业领域的友好会面和相互尊重,也指向了此次项目和展览的核心问题,重申对社会、个人精神健康的关注。

项目第二阶段的关键词为“探究”,参与的医护人员、艺术家、设计师,在实验探索出可能的路径后,回到自我的专业领域中创作与治疗,探究学科交叉协作的深入可能、相互的影响与自我的反思:疗愈性艺术工作坊向临床艺术治疗和社会化的转化、疗愈性艺术创作深化、医疗康复的智能交互设计、社会心理服务设计等。2022326日项目主题展览“低垂之眼”开幕,意味着目光流转后,显像不可见的(Visibility),感知被忽略的(Sensibility)。展览既展示了四川省内20家精神卫生机构实施艺术康复的情况,也以绘画、互动装置、社会设计等多种形式的艺术设计作品,展现了艺术家和设计师们心理跨学科语境下对创作者自身丰富性的打开、与心理障碍人群内心的关照与关怀。

项目持续至第三阶段“社会化”。基于前两阶段积累总结出的“疗愈性艺术\设计”的实验成果,以及跨学科工作方法,我们将其推广到更社会化的环境之中,与双流社区123美术馆、成都复星艺术中心、麓湖·A4美术馆、华西二门诊等机构合作主题展览、疗愈性工作坊、精神康复-艺术疗愈论坛等。期望通过与社区、地方精神机构、美术馆、残联的多元合作,让艺术带着疗愈走向社会、走进社区、走入地方,邀请公众一同参与。

从疫情中生长而来的【艺术X设计X心理】跨学科实验艺术项目,三个阶段为一个“实验周期”,是四川大学“艺术\设计与医学”跨学科合作的实验性开端。面对日益综合化、复杂化的社会现实问题,项目基于综合性大学的多学科优势,以问题为导向进行跨学科交叉协作,推动学科建设、学术科研、艺术创作、在地性实践、疗愈生态构建的协同合作、共同发展。期望在对话、研究与实践中,推进艺术与各学科的创新可能,实现自我的革故鼎新。

项目策划 朱月




【艺术X设计X心理】跨学科实验艺术项目参与者

临床学术支持:唐向东、况伟宏

艺术总监:熊宇、许亮

临床总监:张骏

项目策划、策展人:朱月

项目观察:马飞、周丁

设计指导:王莉莉、王涛

项目统筹:周子仪、吴昊恒、陈铮羽、赵晶、袁可

临床协调:余建英、陈娟、余良明、卓瑜、寇晓敏

视觉设计:严俊雄、徐静怡、陈铮羽、吴婧、陆荟谦

参与医护人员:曹秉蓉、陈娟、董怡悦、郭万军、胡冰霜、黄雪花、寇晓敏、李佳峰、林蓉、雷雪、司徒明镜、叶应华、余建英、余良明、银燕、张骏、张海涛、卓瑜

参与艺术家:陈镪+蒲粤梅、陈美聪、陈怡然、邓闻杭+袁浩月、凡人禾山、侯敏、蒋欣怡、吕小帅、李京、李彦熹、上官凯莉、魏震、王若云、王好晴、谢雨珊、严俊雄、岳阳、张佳颖、赵晨清、赵晶、赵燕、周子仪

参与设计师:曹嘉丽、陈思言、陈家喻、陈恬、陈景源、陈漫霏、陈乐瑞、陈铮羽、杜昌林、冯琳珺、冯潇影、高军、郭旭、顾雨欣、胡冰、靳泰然、蹇杰奇、李碧晗、李美琪、李佳颖、李笑寒、李剑瑶、刘佳韵、陆荟谦、梁珂珂、廖礼琳、林欣怡、刘阳、卢思宇、马俊、马雅坤、欧雅婷、宋佳韵、舒兰婷、唐利枭、王思蕊、王芊芊、王郑畅翔、吴昊恒、吴婧、吴唯依、谢昕、肖晓、徐静怡、徐素雅、王裕、韦敏、向根玉、谢嘉颖、叶婧阳、燕阳、杨光、杨一珂、袁可、赵易、赵跃、赵子嫣、张逸帆、周婧、周丽媛

(以上均按姓名首字母排序)

特邀创作机构:华西心理卫生中心、五彩石志愿团

特邀合作机构:四川省心理卫生协会及其会员单位、麓湖·A4美术馆、成都复星艺术中心、双流社区123美术馆







 



上一条:资讯 | 环境设计系2023实践周讲座及工作坊圆满结束 下一条:资讯 | 环境设计本科专业教学体系的重构与延展探索——环境设计系2020级专业课程包结题汇报圆满举行

关闭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