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学院2020级舞蹈表演专业的师生重拾历史,创作了舞蹈《博巴森根·出征》,这不仅仅是一场舞蹈表演,更是一次对历史的再现和对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承。这部作品不仅在校内引起热烈的反响和讨论,还在四川省第五届青年舞蹈展演中获得了“最佳作品奖”,更加深了它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影响力。表演团队由三位编导老师和25位参演同学组成,编导老师分别是必赢nn699net舞蹈系系主任李延浩、著名舞蹈编导钟宏宇和必赢nn699net舞蹈系老师易辛,参演学生为学院2020级舞蹈表演专业的张仁杰、杨雨飞、吴剑尧、张炼等25位同学。这支舞蹈团队用日复一日地训练与磨合,身体力行地向我们传递如嘉绒战士般坚毅不屈的精神。
《博巴森根·出征》剧照
《博巴森根·出征》以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尚武”精神传递着保家卫国的时代情怀。编导易辛表示,“我们是在对四川阿坝嘉绒藏族做了了解基础之上进行的编舞,选择了‘藏刀’作为信仰意象,通过24个男孩的热血演出,展现我们中华民族崇尚武艺的精神,它对当下年轻人也是有深刻意义的。”《博巴森根·出征》改编自《直隶理番厅志》记载往事:178年前,东南沿海告急,2000多嘉绒藏族男儿,为了抵御外侵,应召奔赴浙江前线抗击英军,在宁波保卫战中血染沙场,慷慨赴义,埋骨异乡,仅有发辫和腰牌,带回家乡安葬,被后人称为辫子坟。世代传承的嘉绒铠甲,就像他们的的身体,承载着永远印刻在骨子里尚武的中华民族精神,手握嘉绒藏刀,仿佛触摸到如狮子般的嘉绒祖先,感触到不畏生死、浴血奋战、抵御贼寇、护我国家的民族情怀。道光皇帝盛赞“这是一群雄狮般勇猛的人!”钦赐“博巴森根”。在藏语里,“博巴”意为“藏人”,而“森根”则是“雄狮”的意思。
为了更好地呈现那段历史,并传递一种对历史的尊重和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以及保证观众在观看舞蹈作品时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历史的氛围,老师们深入研究了嘉绒武士的战斗服饰,从头盔上的羽毛到脚下的战靴,再到演员们手里的藏刀,设计制作都十分考究,并且在每件服装上都镶嵌了近300块甲片,从而更好地还原嘉绒藏族武士的厚重感,同时也可以让演员们快速进入状态,找到嘉绒武士在战场身披铠甲与敌军厮杀的感觉。
舞蹈的路上只有努力跳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 。据参演同学回忆,为了能够快速适应服装,暑假期间同学们每天身穿10斤的沙袋在学院的小剧场进行日常舞蹈训练,训练结束后还会继续加练一个小时的黑人体能(一种高强度体能训练)。同学们每天基本都是晚上11点多才卸下沙袋,穿着已经被汗水浸透的衣服回寝室,受伤更是家常便饭。只有在不断的练习和探索中,才能够将自己的舞蹈水平提升到更高的层次。谈及这段经历,参演同学十分乐观:“有时候编导老师也会带我们出去请我们吃火锅,那段时间真的很累但是过得却非常充实。”
实地采风合影
《博巴森根·出征》作品的创作过程非常严谨,从最初的构思到最终的演出,每一个步骤都经过了精心设计和反复推敲。钟宏宇老师第一次来到川大创作,他直言看到川大学生的第一感觉就是同学们个个形象好、个子高。于是最初的想法就这样浮现——一定要排一个朝气蓬勃、精神昂扬的舞蹈,把川大学子的条件与气质展示出来。创作初期,编导老师就深刻认识到爱国主义思想源于广大劳动群众和中华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优秀文化传统。为了传承和发扬这些价值观,必须回归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最终编导老师们决定用现代手法排一个盔甲舞,在粗犷奔放又极具力量感的舞姿中,最大发挥川大学子形象和气质上的优势,还原将士们英勇无畏的身姿,传承先辈保家卫国的情怀,他们关注到四川阿坝州理县世代传承的民俗文化之一,博巴森根。
老师们大量地翻阅资料,组织阿坝州实地采风,挖掘出博巴森根的精神内核,了解它的字意以及音乐的风格和形式。在此基础上,他们还专门找到阿坝州的专家和音乐老师,帮助他们唱出了独有的曲调。在编排舞蹈的过程中,老师们对“博巴森根”的表现形式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观摩了许多有关藏族舞蹈的影片和现场表演,并请来了一些藏族专家和舞蹈老师进行现场指导,以确保舞蹈作品能够地地道道地呈现藏族文化和精神。老师们在创作时将主演设定为将军首领,运用将军的视角和蒙太奇的创作手法,利用神圣的嘉绒藏刀将整个节目展开,展现像狮子般男人的气质和特点。
参演团队辛苦排练现场
大力弘扬嘉绒藏族武士的英勇事迹展现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崇高价值,也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和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56个不同的民族,但是,在中国这样的国家中,多民族的存在使得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传统,这些文化和传统是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保护和传承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对于维护国家的文化多元性和民族团结至关重要。《博巴森根·出征》舞蹈作品广受好评的背后,不仅是观众对舞者精湛技艺的赞美,更是对舞蹈所表现的藏族文化和精神的认同。
“博巴森根”背后实际承载着一段沉重的历史,荣耀而悲壮。参演学生坦言:“起初只知道他是一句藏语,具体表达的意思不是很清楚,但经过编导老师的讲解和自己在网络上查找资料,我对这四个字肃然起敬。这不是简单的四个字,它是中国民族不屈的精神!”《博巴森根·出征》作品的开头讲述的是嘉绒武士厉兵秣马,出征奔赴千里之外的战场,大家深知敌我双方的实力差距,这一去九死一生,但还是义无反顾踏上征程,这种“唯有鲜血裹长刀,誓死扬我中华志”令人感动不已。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只有青年文艺工作者强起来,我们的文艺事业才能形成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生动局面。”《博巴森根·出征》不仅是属于藏族的故事,更是属于中华民族的故事,是中华民族文化和精神的传承,它唤醒了流淌在我们血液中的不屈与顽强,点燃了我们心中那名为家国的熊熊烈火,是一次跨越历史的共鸣体验,一场感官与灵魂的盛宴。“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身着铠甲,手握藏刀,狮子般勇猛的嘉绒祖先仿佛站立在我们面前;浴血奋战,忠骨无存,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尚武精神在舞蹈中被铭记、传承。我们颂扬“博巴森根”可将忠躯化泥土、身消魂存辫子冢的中华民族精神,而中华民族亿万青年,也将时刻秉承时代精神、等待国家召唤,必用一腔热血构筑当代民族脊梁。
撰 写 | 杨至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