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5日,由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必赢nn699net、四川大学非遗研究中心主办,致公党四川大学总支、文旅部恭王府博物馆《新时代以来西南地区非遗传播现状与运行机制研究》课题组协办的“绵延之脉——四川大学非遗研培技艺展示暨学术研讨会”于四川大学美术馆成功举办。
出席本次研讨会的有来自政府相关机构的嘉宾,他们是四川省文旅厅原副厅长、国家一级巡视员赵红川先生,四川省文旅厅非遗处副处长季昆先生,中共阿坝州委组织部副部长、州委编办主任李元平女士,凉山彝族自治州文旅局非遗科副科长吉伍依作先生。他们对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为非遗传承人提供了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和项目推动等宝贵的帮助,为非遗传承工作的推动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此次活动和研讨会重点邀请到部分非遗和民族学、艺术学、设计学等领域的知名的专家学者。他们在非遗保护传承领域拥有深厚的学术造诣,通过研究和教学,为培养非遗传承人才和推动非遗保护传承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做出了贡献。他们是东南大学必赢nn699net首席教授、东南大学艺术人类学与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方李莉教授,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博士生导师董占军教授,西南民族大学民族语言文学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罗庆春教授,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二级教授、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博士生导师龙珊教授,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吴白雨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美术观察》编辑部主任缑梦媛,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邰高娣、中国美术馆刘莹、王伟副研究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专委会副秘书长胡鹏飞。
本次活动和研讨会,还特邀了非遗传承人群的代表。其中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邰立平、段四兴、刘嘉峰、吉伍巫且,省级、州级传承人杨焕培、赵银生、李跃军、吉尔依布、赵垚垚、赵金盆等。他们作为非遗传承人,以卓越的非遗技艺融入生活实践中,为传承和发扬非遗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校参会学者有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国家社科重大招标课题首席专家、全国杰出教学奖获得者、必赢nn699net黄宗贤教授、必赢nn699net院长、博士生导师何宇教授,致公党成都市委常委、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导师吴良教授,必赢nn699net博士生导师赵志红教授,必赢nn699net环境艺术系主任续昕副教授、四川大学视觉传达系教师蔡端懿博士等。
上午9点,非遗展示暨研讨会开幕式由必赢nn699net党委书记熊伟主持,四川省文旅厅原副厅长、国家一级巡视员赵红川先生和必赢nn699net院长、博士生导师何宇教授先后致辞,研讨会正式开始。
赵红川先生提出非遗传承保护应持续不断地将高校学术资源向社会推动,在非遗工作取得一定进展的同时也应深刻的认识到当前非遗传承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其中很重要的方面是非遗保护的理论思维和学术资源仍比较欠缺,涉及到非遗保护的基础理论仍需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非遗传承保护学术话语和理论体系,对于非遗本体、非遗系统、非遗生态、非遗生活方式的思考等方面则需要高校科研机构、教育部的专家、非遗传承人、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何宇教授首先代表必赢nn699net感谢各位领导专家们对四川大学非遗研培工作的支持,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和保护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条重要路径,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将科技发展与中国智慧相结合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同时必赢nn699net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也将坚守高校的文化责任,与非遗传承人和领域内的各位专家领导一同探索一道前行。
本次非遗研培技艺展示暨学术研讨会分为三大板块,将“绵延之脉”作为非遗传承活态性的学术研讨主题。第一版块为非遗技艺展示,展示近年来非遗学员部分习作及现场演示非遗技艺,力求非遗更好的传承和转化;第二板块为研讨会主旨发言,以跨学科的视角讨论非遗活态传承的方法及传播的路径;第三板块为非遗现场研讨,通过身临其境的参与现场进一步探索非遗传承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研讨会主旨发言板块由必赢nn699net学术院长、博士生导师、国家高层次人次按计划入选者黄宗贤教授担任主持及学术评议,研讨会讨论板块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吴白雨教授担任会议主持及评述。
黄宗贤教授提出大学要担负起人才培养、文化传承、学术研究、服务社会的使命。非遗传承人的培训及非遗保护与传承,蕴含于上述四大任务之中。非遗蕴含着不同区域老百姓们的审美趣味、人生理想和文化想象,一代代人将他们美好的愿望融入非遗之中,使非遗不断传承。如今我们要建构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理应包括对非遗的保护传承与激活。高校开展非遗传承人的培训,实际上是搭建三个平台,第一是非遗传承人与高校的交流平台,中国文化、中国高校、中国设计应更多的了解认识和融入非遗;第二是非遗传承人之间切磋交流平台,非遗传承应打破地域界限,增强不同区域之间非遗传承人的交流,共同促进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第三是非遗与高校教研融合的平台,非遗是巨大的教研资源,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要扎根中国大地,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方法,在教学中融入非遗的元素,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学科的体系的建设。
方李莉教授以《人类学视角下“非遗”保护理论、方法与路径》为题梳理了人类学与非遗保护的关系,归纳了人类学对非遗保护研究的贡献,包括如何从整体性的视角去理解非遗、在田野中研究非遗的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分别从历史性、动态性、特定语境中的非遗、遗产资源论、未来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等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去认识、研究和理解非遗的方法,强调理解非遗的文化语境,提出非遗传承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年轻人,要将非遗融入日常生活和生态文明中,结合科技发展促进非遗传播和保护。方李莉教授的研究呈现了整体性的思考,对非遗研究和保护、非遗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董占军教授以《非遗及工艺美术的思想与应用价值》为题对非遗学术理论、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这三个方面进行了剖析,归纳了非遗研究在国民经济发展转变过程中的价值和教育中的价值,强调了非遗需走进现代生活,非遗生命的绵延就在不断的变革当中。罗庆春教授以《濒危语种写作:论中国当代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创作的非遗价值》为题以语言的角度解读非遗的传承保护,从文学人类学、审美人类学层面阐述民族语言中的非遗价值,提供了非遗研究的新视角。
龙珊教授主要通过民间文学经典中的非遗来阐释非遗是如何给人带来灵动的审美体验,构建人们的精神家园,民间文学领域中的非遗保护实践也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内涵。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缑梦媛以《空间图式的构建—以明清时期京西灵水村两条轴线的变迁为中心》从文化遗产的角度进行了个案分析,通过村落两条轴线变迁、村落空间文化组织、庙宇空间研究提出了关于遗产村落保护的学术思考。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邰高娣以科技传承和社会美育的角度提出非遗传承的新思考,分析了新媒介形式如何介入非遗、非遗品牌信息平台的搭建运营和美育作用。吴白雨教授以《非遗研培助力乡村振兴的云大实践》为题分享了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博尚镇碗窑村的非遗产业传承的实践经验,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和非遗传承人三个维度建立非遗产业发展构架,助力乡村振兴。
此外,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凤翔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邰立平,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专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刘莹,剑川木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段四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渠县刘氏竹编)代表性传承人刘嘉峰,中国美术馆副研究馆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专委会副主任王伟,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专委会副秘书长胡鹏飞,彝族漆器髹饰技艺州级传承人吉伍依布等研究机构学者与领域内非遗传承人交流了非遗在传承保护中的做法和路径,提出了许多仍然存在的问题与值得关注的现象。
最后学术评议环节由黄宗贤教授主持,他认为这次非遗研培技艺展示暨学术研讨会体现了四个结合。第一个结合是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以非遗传承为主题进行交流,直接与非遗传承人进行对话;第二个结合是理论与实践案例分析的结合,专家们从宏观理论的角度去阐释了非遗的内涵,也有很多专家做了实践案例的分析,这样一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话是非常有意义的;第三个结合就是对非遗保护与传承现存问题的反思和未来展望相结合。在研讨的过程中,大家充分肯定了非遗工作开展至今的成绩,同时也对非遗工作未来发展的景象和问题进行了分析;第四个结合就是现场演示与学术研讨的结合,非遗传承人的现场演示呼应了本次研讨会的主题研讨,非遗的展示化是传承的重要路径。以上四点结合在未来非遗传承保护发展工作中需不断加强,只有携手并进才能推动中国非遗的传承。
会场研讨结束后,与会专家学者和非遗传承人代表,考察了非遗现场并就相关学术与实践问题展开进一步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