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 CN 

首页
必赢nn699net美术学专业2021届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简介
本文由  于 2021-06-10  发布在 通知公告 栏目中  浏览次数 

在认知学科研究领域,几乎所有的研究者在回望走过的学术道路时候,也许会为自己曾经的认知失误而感到羞愧,为自己曾经的浅薄而懊悔,但那毕竟是每一位研究者走过的路。

每个学术之路追寻者们都有一段完成论文的苦涩记忆。摸索、思考、怀疑、挫折、喜悦贯穿在论文构思到完成的过程中,也许有很多毕业学子对自己完成的论文并不十分满意,感觉到有无尽的遗憾和困惑。但在每位学子认真完成论文的那一瞬间,都会感受到身心的愉悦。这种精神上的快感,是完成论文时,自身认知发现所带来的。

从回顾人文学科学术研究发展的历史高度,俯视大学时代学子们完成的论文,也许每一篇毕业论文都显得微不足道。但正是众多的微不足道的浪花汇集成滚滚向前的认知长河,让每个时代的学术认知上了一个新的阶梯。

在一个浮躁的时代,青年学子能避开世俗功利的侵扰,专注于学术思考、探索,对他们而言,毕业论文也许就是青春时代最宝贵的财富。

此次推送出的毕业论文,凝聚着每一位学子学习研究的心血,展示出他们的学术探索的精神与分析智慧的成果。这样的成果也许对写作者本人以及指导教师而言,还有各种遗憾。但行走在认知学科的学术道路上的青春,从来就不是圆满的。它们展现了同学们曾经在求学道路上的艰苦探索,凝结着每个青年学子学术道路上的热血记忆。


(美术学系主任  卢丁)


必赢nn699net美术学专业2021届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涵盖古今中外的艺术问题,为进一步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这里将毕业论文的概要向大家呈现出来。

姓名郭峙含

年级2018

专业艺术学理论(艺术理论与批评)

研究方向:艺术理论与批评研究

指导老师:黄宗贤

题目:风格何以中继——乔治·库布勒与风格研究的新方向

摘要

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学界出现了“风格”的反思浪潮众多学者围绕这一术语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反思美国艺术史家乔治·库布勒George Kubler)基于造物史historyofthings研究的立体视域“风格”进行了回返式的思考其提出的概念与方法对新风格史的构建与艺术史研究方法的转型产生了中继性的集体效应本文意在将库布勒视为一个可能系统“风格”的“前世今生”置于一个持续性推进的网状脉络中进行立体式地考察并试图以库布勒的风格理论为契机对整个风格史发展的理论视野进行观照以形成对艺术史学范式问题的有效探索

当然,本文试图提供的并非风格史学发展的历史全貌,而是试图以风格史转向为契机,回溯风格在艺术史学中扮演的角色及其灰色的症结,进而将研究视野置于以风格之名进行反思的历史语境之中,对乔治·库布勒的风格理论及造物史研究的相关视点与史实进行考察。在此,库布勒作为连接风格危机风格史转向的枢纽之一,引发了诸多需要讨论的问题,比如:风格是什么?哪些因素导致了风格危机20世纪中期以来的风格大讨论是如何开启风格反思的浪潮的?库布勒在这场讨论中扮演着什么角色?其风格反思的价值与局限何以体现?我们如何认识此种反思的当下意义?本文的主旨便是致力于解答以上问题。

本文由五个章节构成第一章在对“风格”的概念史与运用史进行溯源与归纳的基础上,挖掘风格危机的征兆,为风格史转向提供语境上的支撑,进而强调库布勒在风格讨论的中继地位。第二章和第三章聚焦于库布勒的风格理论风格研究方法与造物史观对其风格反思路径与造物史研究的立体视域进行横向考察第四章重在探究库布勒风格理论与方法的接受史视野以此来凸显库布勒在新风格史形态建构过程中存在的价值。第五章试图建立起风格史学研究的“错时”视野,寻求风格理论的“当代性”,从而探索出艺术史学方法的“调制路径”,以期对风格认知的偏颇之处提供重审的机会。

在以“风格史转向”为契机的“连带研究”中本文指出了库布勒的“中继”地位不仅在微观的视野中考察了库布勒风格理论与造物史研究的集体效应,而且确证了风格反思对艺术史研究整体视野的转型所带来的外部刺激由此通过对艺术史学方法的再认,本文旨在超越风格研究在艺术史学价值系统中的原有视野,从而形成对艺术史研究方法的“批判性自觉”。



姓名:董娴娟

年级:2014

录取专业:艺术学理论(艺术理论与批评)

研究方向:艺术思潮与流派研究

指导老师:彭彤

题目: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先锋艺术”观念研究

摘要:

-弗朗索瓦·利奥塔Jean François Lyotard19241998),法国当代哲学家,他的后现代主义思想影响颇为深远,以至于掩盖了他在美学和艺术理论等方面高度原创性的贡献。从1971年写作《话语,图形》起,利奥塔便开始持续关注先锋艺术,从早期在力比多美学的基础上,发展出一种定义为“力比多装置”的、广义上的先锋派绘画,到后期在崇高美学的基础上,将先锋艺术的目标和任务确定为——呈现“不可呈现的”。利奥塔不断思考着先锋艺术面向未来、不断革新的动力来源,并最终在崇高美学那里找到了曾经是,并将继续是先锋艺术不断前进的不竭动力。呈现感知的欲望与呈现能力的不足所引发的伴随着痛感和快感的崇高情感体验,促使先锋艺术家不断质疑现有的绘画创作技法、创作规则,以及构成绘画基本元素的各种规定性,并在这种质疑中不断进行艺术实验,不断革新和前进。

论文从四个方面阐释了利奥塔的“先锋艺术”观念。

首先是利奥塔“先锋艺术”观念的理论缘起与思想渊源。利奥塔讨论的先锋艺术,起源于19世纪后期,是一种植根于审美现代性反叛逻辑,拒斥过去与传统,崇尚革新的艺术形式与流派。利奥塔早期“先锋艺术”观念受到现象学和力比多理论的影响,胡塞尔和梅洛庞蒂倡导回到“知觉世界”的观点,是利奥塔“先锋艺术”观念产生的基石。弗洛伊德将艺术创作视为一种力比多能量的转化,在这一观点的启示下,利奥塔从一种“力比多装置”的角度重新诠释了“绘画”。利奥塔后期“先锋艺术”观念受到崇高美学理论的影响,朗基努斯将“高尚的心灵”与具备“慷慨激昂”的感情视为崇高感的来源的观点;伯克在其崇高美学中关于时间的观念,关于我们对“现在”、“此刻”的瞬间发生的“意外事件”的感知的观点;以及康德崇高美学中被称为“否定性呈现”的模式,作为“绝对概念”的“不可呈现之物”,可以被感知却无法用语言或图像来表达,因此只能用一种否定性的表达方式,康德称之为“抽象的”呈现方式来暗示它的存在的观点,都是利奥塔后现代崇高美学与后期“先锋艺术”观念产生的思想渊源。

第二个部分是论文的核心内容,从利奥塔早期“先锋艺术”观念和利奥塔晚期“先锋艺术”观念,两个方面阐释了利奥塔“先锋艺术”观念的核心内容与主要观点。

利奥塔早期“先锋艺术”观念建立在他的“力比多美学”基础之上,这一时期是利奥塔“先锋艺术”观念开始萌芽的阶段。利奥塔提出他要站在图形因素的立场上反抗语言和话语的霸权,即站在感性、感知、欲望等感官的角度反抗理性秩序。在此基础上,利奥塔批判了弗洛伊德从精神分析法出发对塞尚及其作品的解读,并提出了一种作为“应用精神分析法”的“力比多经济美学”,用于分析塞尚的作品。利奥塔认为,只有在“力比多经济美学”的视角上,塞尚才被放在了正确的位置上。利奥塔在这一阶段,还提出了一个“作为力比多装置的绘画”的理论模型,用于解释塞尚及其之后,走向多元形态的先锋艺术。

利奥塔后期“先锋艺术”观念建立在他的后现代崇高美学基础之上,这一时期是利奥塔“先锋艺术”观念成熟和完善的阶段。利奥塔认为,崇高感源于“此刻”身体对于“不可呈现之物”的感知,以及呈现这种感知的能力不足,所产生的充满矛盾的情感体验,这种冲突是一种只可见证、不可调和的“纷争”。利奥塔区分了两种崇高美学下的两种先锋艺术:即怀旧的现代主义崇高与作为“浪漫主义怀旧副产品”的先锋艺术;以及后现代主义崇高与呈现“不可呈现的”崇高“瞬间”的先锋艺术。他将后现代主义崇高视为真正的崇高,将呈现出后现代崇高审美特征的先锋艺术视为真正的先锋艺术。论文还考察了利奥塔将后现代崇高美学作为艺术批评的方法和视角,对雅克·莫诺里与巴特勒·纽曼两位先锋艺术家及其作品的解读。

论文第三部分考察和分析了利奥塔“先锋艺术”观念的理论方位,以及利奥塔区别于其他“先锋艺术”研究者的独特视角和观点。利奥塔所讨论的先锋艺术,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是站在反抗资产阶级现代性基础之上的,是向为“绘画是什么?”提供合法化依据的各种规定性和总体性开战的绝对先锋。对于与先锋艺术相关的“先锋性”、“自律性”以及“自发性”等问题,利奥塔与比格尔、阿多诺、格林伯格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论文最后论述了利奥塔“先锋艺术”观念的当代意义。二战后,特别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先锋艺术一方面面临着商品化、经典化与终结的危机,另一方面,代表市场经济的文化形态——“金钱现实主义”压制先锋派的艺术实验。利奥塔提出,先锋艺术要继续凭借崇高美学对市场经济进行反抗,重写先锋。利奥塔倡导的,以呈现“不可呈现的”崇高情感体验为探索目标的先锋艺术,为中国当代先锋艺术的发展方向,先锋艺术家的使命和任务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姓名朱玉洁

 

年级2017

录取专业美术学(中国画与书法)

研究方向:中国书法研究

指导老师:胡抗美

题目:民国书法批评范式研究



摘要

20世纪上半叶,受西方文化与分科治学的影响,诸多民国学者将史学、新史学、社会学、美学、心理学等理论成果引介到中国书法研究领域,对书法批评的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进行了重新思考和总结,从多学科、多理论视角开启了书法批评的学理化探索,初步形成了多种批评理论与观点。遗憾的是,由于民国书法批评研究还未形成完整和统一的理论体系,且相关研究零星散布在各类文献著述中,这些学者的研究成果没有引起充分重视。但民国学者们在书法批评研究中所提出的理论框架、观点、方法论及应用探索已经符合了“书法批评范式”的构建要求,并推动了传统书法“品评”向现代书法“批评”的转型,其理论研究值得重新反思与审视。为此,笔者通过文献研究、比较研究、定性研究、跨学科研究等方法,归纳总结了民国学者初步探索的书法批评范式,并对其理论贡献及时代价值展开讨论。

对于批评而言,确定批评视角和审美规范是范式生成的前提与基础。在特殊的国情和历史背景下,民国学者借助西方文艺批评研究成果及最新的学科建设理念,先后明确了书法的“艺术”身份,厘清了书法“批评”与“创作”的辩证关系等问题,并通过分析书法及书法现象背后的内在联系及其发展过程,展开了书法批评现代转型的探究。笔者基于大量文献史料和已有研究,将民国学者的书法批评视角与标准总结为社会历史、形式美学以及重视作品精神风格和书法心理分析的心理科学三种。其中社会历史的和形式美学的标准与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历史的和美学的”的文艺批评标准是基本一致的。尽管还有少量学者提出阶级的、政治的和政党的等视角,但大多观点是碎片化的,没有形成体系,著述极少且远没有形成影响,因此没有纳入本研究。

其次,民国学者从以上三个视角出发,分别形成了自己的代表性批评观点、理论框架、方法论体系,并分别进行不同范式的应用探索。通过分析这些学者们的研究成果,结合“范式”构建的规范要求,笔者将其总结归纳为“社会历史批评”“形式美学批评”和“心理科学批评”三种范式。社会历史批评范式重视研究书法背后的社会历史现象及其发展规律,尤其是对于史学内在逻辑的总结、实证研究以及书法艺术风格与时代精神的关注,极大程度上推动了“书学史 ”和“书法学”的现代革新。形式美学批评范式以“形式”和“结构”为审美基础,强化了书法艺术的视觉观看属性,丰富了古代书论中的伦理式批评观、自然主义批评观等依附式审美传统,将“美在形式”的理念充分融入到书法批评中,从根本上推动了纯粹的艺术审美进程,探索了一种源自艺术内部的“向心式”美学书法批评。心理科学批评范式重视将心理实验、书法量表、字形分析、心理个性分析等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应用于书法批评过程。同时,心理科学批评范式同样强调“美感”和“美学”的影响或导引作用,书法批评过程中重视直觉、移情、内模仿、意境、意象等审美范畴的理论研究。因此,某种程度上讲,心理科学批评范式乃是一种复合型批评范式。

尽管近年来书法美学与书法批评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的进步,但相较于书法史、书法理论研究的蓬勃发展,书法批评研究略显薄弱。笔者认为,民国学者的书法批评范式探索的学术贡献主要有四点:(1)重视现代学科理论和科学研究方法,倡导了书法批评的科学精神;(2)拓宽了跨学科研究视角,为现代书法批评体系打下了较好的学理基础;(3)重视书法现象及发展规律研究,推动了现代书法批评的智性发展;(4)为中国书法批评实践提供了新工具和新方法。

任何范式的发展都是一个不断尝试和不断完善的过程,民国学者的书法批评范式也必然如此。尽管他们的研究还存在诸多缺憾,但范式的发展本就是一个逐步且不断尝试、不断试错的过程。民国学者这一过程中所倡导的科学精神、学术规范和创新理念,初步构建的书法批评理论框架、方法应用及相关话语体系,以及基于“科学革命”理念所确立的书法批评标准与多层次的审美心理结构,在推进中国书法批评理论体系建设和书法批评现代化发展中依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下一条: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润物细无声:四川大学2021届书法专业本硕学生毕业作品展暨四川高校书法专业学科建设研讨会在成都福宝美术馆开幕

关闭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