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 CN 

首页
必赢nn699net全文转载成都日报对我院格桑益西教授的专访
本文由  于 2013-03-26  发布在 学院新闻 栏目中  浏览次数 

和谐心境:唐卡的最高境界

 

  本报记者 蒋蓝/文 祥惠/图

  随着青藏铁路开通,西藏旅游成为时尚,唐卡引起了收藏热。如何弘扬唐卡、开创唐卡新格局?作为画家、教授、美术理论家的格桑益希认为,收藏唐卡首先应看到文化价值,然后才是艺术价值和升值潜力。

  采访手记

  2013年3月1日

  在此前的“西藏多派唐卡艺术品鉴之旅”中,与我同行的是必赢nn699net教授康•格桑益希。我问他的名字之前为什么要加一个“康”字,他笑答:“我本来叫格桑益希,翻译过来即洁白与智慧。后来发现西藏有一个同名的艺术家,因我出生在康定,所以就加了一个地名。”

  格桑益希作为重量级的唐卡画师和藏族美术学者,他的发言自会引起听众注意。他不但熟悉唐卡分布,也熟悉康巴同乡多吉顿珠等唐卡画师,给我讲起了不少往事。

  格桑益希属于“三位一体”的文人:既是著名画家,也是小心求证的教书人,更是成果斐然的美术理论家。在长期的民族艺术实践中,他领先致力于藏族传统绘画——唐卡艺术的创新探索,成果累累,被誉为“唐卡的传人,新藏画的开拓者”。

  喝着酥油茶,与教授摆起了龙门阵。今年3月,他苦干5年完成的80余万字、近300幅图的著作《藏传噶玛嘎孜画派唐卡艺术》,由四川美术出版社分上下卷推出。由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民间文化研究中心批准立项实施的“藏传噶玛嘎孜画派艺术研究”及其成果,得到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委以及四川大学等数十个部门的通力协作下,沐浴雪域高原圣地阳光,承载纯洁的人文理念,寄托了藏族人民质朴的文化审美追求的这部著作终于应运而生。

  《藏传噶玛嘎孜画派唐卡艺术》从美术发展史、美学认识论、藏学体系观、佛学哲理、人文精神等不同角度,立体关照传统遗存,从艺术本体入手,从民族文化着眼,结合现当代美术,宏观展示了藏族美术的成就。它选取了康巴地域噶玛嘎孜画派绘画艺术中颇具代表性的亮点,力图全方位、多视觉、高起点地展现藏民族先辈们在康巴大地创造的博大精深、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瑰宝——唐卡艺术。

  格桑益希还先后出版了《四川少数民族风情》《吉祥的颂歌》《格桑益希画集》等多部论著,目前正着手国家级课题《唐卡艺术之乡——德格八邦》等研究。创作与理论互相升华,格桑益希处于一种“对撞生成”的互为张力的态势。

  本期嘉宾

  康•格桑益希,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99年引进四川大学,任川大必赢nn699net教授、硕士生导师,四川大学宗教所、中国藏学研究所研究员、四川大学哲学博士后流动站导师,兼任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1944年出生在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196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民族班。近百幅作品参加国内外展览,20件作品获省级、国家级奖。代表作《藏族美术史》获四川省第五届巴蜀文艺奖一等奖、中国民间文艺学术著作奖二等奖。编撰的《中国唐卡集成德格八邦卷》获第七届四川省巴蜀文艺奖民间文艺类金奖。上下卷《藏传噶玛嘎孜画派唐卡艺术》最近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引起广泛关注。

  对话

  藏族美术的无穷魅力

  记者(以下简称记):请谈谈你的经历。

  格桑益希(以下简称格桑):我从小沐浴在雪域文化中,藏族先民创造的艺术传统培养了我。我爷爷是苯教僧人,我小时常在寺庙玩耍,常被寺庙里弥漫的神秘气氛感染,对那些墙壁上斑驳的绘画和色彩艳丽、慈祥庄严的佛像入迷。独自面对空旷的经堂,我悄悄触摸那些上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宗教器物和绘画,似乎听到某种召唤……听到诵经师那起于丹田的声音,震撼莫名,后来才知道,这是最接近意大利美声的发声……我一生得力于三个“老字辈”:一是“老红军”牛文,他是鲁艺的版画家,后来担任四川美术家协会领导;其二是“老八路”李少言,长期担任四川省美协主席;其三是“老解放军”出身的李化民教授。这三位“老字辈”决定了我的一生。

[FS:PAGE]

  我在康定读完小学后,1957年进入四川美术学院民族班,同学里有后来名满艺坛的大画家其加达瓦、尼玛泽仁等。我系统学习了5年美术技法与理论,毕业后来到甘孜州乡城县从事基层文化工作,创作的水印版画《假日》和套色版画《小会计》入选第四届全国美展,并由天津艺术博物馆收藏,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有藏族画家参加的全国美术大展。20余年来我常年出入桑披寺等寺院,悉心揣摩寺庙里的壁画、唐卡、雕塑等各种艺术,与僧侣、艺人交谈,探讨技艺。多年的基层工作,我结识了许多民间艺人,从他们身上以及民间艺术中汲取养料。长期的生活实践坚实了我绘画艺术的基础,积累了大量素材,为日后的创作准备了充分条件。

  记:你的绘画有着深厚的传统功力,是你几十年浸淫于藏族美术传统的结果。

  格桑:在我的画作中有大量传统的唐卡技法、题材与造型形式,如《大威德金刚》(黑唐卡、蓝唐卡)、《释迦牟尼说法图》(红底唐卡)、《释迦牟尼降服外道图》(彩色唐卡)、《众生依怙主》(彩色唐卡)等。但即便是这些表现传统题材的作品也融入了我的情感。这种情怀或许是与生俱来的,是伟大民族赋予我的精神,基于此,才使得我的绘画作品总是与传统保持内在心灵上的亲和力,只有这样,作品才有着来自历史深处的意韵。

  记:在你的创作、教学、学术研究生涯里,有对你影响极大的事件吗?

  格桑:李化民教授曾对我讲了三点要诀:一是在创作中,必须坚持以线造型,这是藏族美术的关键所在;二是深入生活,发掘生活之美;三是坚持民族化。说起来很简单,我用半生来体悟,方觉受用不尽。记得八十年代末期,美学家、雕塑家王朝闻来到成都,在省美协举办的画展上,他看到了我的版画作品,表情立即严峻起来。他敏锐地发现我的版画有“北大荒”版画的风格,认为这是不对的,为什么弱化了藏族的美术比如唐卡的痕迹呢?这事对我影响很大,我从此彻彻底底回到唐卡的源头……

  记:1986年你的唐卡《唐东杰布》和“曼荼罗”《飞骑弋射》(与洛松向秋合作)在北京展出,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列为国家一级美术品收藏。

  格桑:《唐东杰布》是我第一次成功借鉴藏族传统绘画艺术技巧,同时又拉开了与传统的距离,力求创新突破的一幅作品。噶玛嘎孜派画风中的铁线描传统在此得到了发挥,金线勾勒也同样在画面上有一定程度的强调。这些创作,为我日后的理论研究也做了很好的铺垫。

  唐卡,一座穿越时空的“飞毯”

  记:与《藏族美术史》一样,《藏传噶玛嘎孜画派唐卡艺术》也是一部填补空白之作,可谓“十年辛苦不寻常”。

  格桑:为完成《藏族美术史》的编写,我带领课题组成员走遍了藏民族几乎全部地域,我在《后记》里说,我们是“以‘披万里风尘,求一本真经’的执著精神,毅然闯进了雪域高原漫漫艺海天涯,在阿里岗仁波切神山下,凝思曼荼罗图中象征世界的神秘结构;在玛旁拥措圣湖畔,追慕古象雄文明的风韵;在晨曦中,远眺藏族人民精神的象征——珠穆朗玛峰崔嵬的雄姿……”写第二部书时,我的腿有病,走路很困难了,从四川到西藏,从云南到青海、甘肃,收集到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保证了著作编写的严谨性。

  记:唐卡被誉为“藏族的百科全书”,具有佛教修炼身、语、意的形象化、图释化、神圣化的法器,形成以浓烈鲜明的彩绘为主体,彩底金线描为风采,亮丽多姿的各式工艺为特色的艺术形式。

  格桑:唐卡系藏语音译,原意为“平坦宽广”之意,即平面画,在藏文中也有印章和印制之意,即是用绘画的二维造型手段将所绘佛像用彩缎装裱成佛龛状后悬挂供养的可以收卷的艺术形式。相传唐卡最初是写在布上的文告,后来逐渐演变成一种宗教布轴画,藏语的意思是“笔录”,实际上早期唐卡的主流就是宗教教理、教仪、教规以形象的手段,用绘画语言、特殊表现技法在画布上进行的“笔录”。唐卡这一词汇出现的最早史料,是在12世纪左右成书的关于桑耶寺志的藏文典籍《巴协》中。后来出现了以勉唐画派、钦则画派、噶玛嘎孜画派三大画派为代表的艺术风格流派。

[FS:PAGE]

  记:你曾认为,噶玛嘎孜画派传承地主要在噶玛噶举派寺庙,在其发展中逐步形成了昌都的丹萨寺、德格八邦寺和玉树地区为中心的三大民间绘画基地。

  格桑:是的。唐卡艺术类似“架上艺术”,这很接近西方油画创作。噶玛嘎孜画派的历代著名画师大多为噶玛噶举派高僧,创始人南卡扎西即为自幼学习大小五明的活佛。噶玛嘎孜画派唐卡的构图形式沿用了藏族传统唐卡艺术常采用的形制及构图:三界构图法、五坛构图法、散点构图法、之字构图法、千佛图构图法、曼荼罗式圆形构图法,同时又创造出独具地域特色,变化也更为丰富,且活泼多样的构图形式,即非中心对称式人物布局构图、立体深远的全景式场景布局构图、人景交融的和谐生态特色构图,突破了传统唐卡讲究对称、严谨规整的构图形式,在自由活泼的气氛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特色,可以说,一幅唐卡就是一座穿越时空的“飞毯”。

  老唐卡与新唐卡

  记:成都平原一直是唐卡的集中地,近年收藏界很重视唐卡。

  格桑:四川省博物院、川大博物馆保存有很多民国时代收藏的老唐卡;在宝光寺、昭觉寺、大慈寺、石经寺等名刹中也有收藏;民间收藏唐卡的人就更多了。收藏界的说法是,北京与成都是唐卡收藏最集中之地,成都是近水楼台,北京则是藏龙卧虎。但相比起佛像来,情况又不同了。

  记:为什么?

  格桑:相比佛像收藏而言,唐卡更难保存,存世量更少,而一幅唐卡所含的信息远远大于一尊造像;画一幅唐卡所用的心血、时间成本更高,因为一幅画往往要耗费画师几年时间。唐卡如今面临由供奉到商品的发展期,新唐卡中的上品标价多在数万元。2012年初,多派唐卡创始人多吉顿珠绘制的一幅巨幅五方佛被藏家买下,成交价168万元,创造了新唐卡的拍卖纪录。

  记:你在国外讲学期间,见过西方人收藏的唐卡吗?

  格桑:在美国有很多唐卡藏品。其实西方探险家进入西藏后,他们就高度重视唐卡了。2008年我在美国威斯廉大学访问期间,就见到一个富商的夫人,将他们家族收藏的大量唐卡珍品赠送给大学博物馆。

  记:如你所言,唐卡最初并不是作为艺术而产生的,它代表的是一种文化乃至精神。收藏唐卡首先应看到文化价值,然后才是艺术价值和升值潜力。

  格桑:唐卡的最高境界就是和谐心境。传承方式也分别以寺院学院传承、民间师徒传承、家族传承、民间社会作坊式传承和上层官办职业画院四种方式代代延续。都以手摹、眼观、心记、口耳相传的形式,使艺徒在本民族文化学识修养、工巧明造型法则和绘画技艺三个方面同步得到全面发展。历史上唐卡画师作为神佛造像的制作者、文化传播者、传承者,始终活跃于当时的主流社会,绘制唐卡在人们心目中是崇高的职业。但如今学生忙于多元素质学科专业的学历考试,无法数年如一日地接受传统唐卡修炼式的技艺基础训练和功力提升,产生不出“布谷鸟叫三遍才搁笔的作品”。成都的一些唐卡学校,有些班级甚至取消了藏文书法课程……加上收藏市场缺乏健全理念,我们不少人是拿着“金饭碗”在讨口啊……

 


 

 

上一条:西顿霍尔大学艺术与音乐系教授Petra ten-Doesschate Chu访问我院 下一条:必赢nn699net举办《纸&印刷》讲座

关闭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