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24日下午三点,《感官不娱乐》展览在四川大学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由41位青年艺术家参与,共有作品100余件。
本次展览特邀了著名艺评人、策展人、成都当代美术馆副馆长蓝庆伟先生为特邀批评,蓝庆伟先生对本次展览做出如下批评:
一入校园——不论是哪一层级——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听见了“进步”这一号令,这个词汇充斥并贯穿于每个学生的生活,但无论在本质上是否有进步,学校教育年级建制的存在总让人能从中看到切切实实“进步”的一种表象,如同对达尔文进化论影响,似乎“学习”成为了一种从较低形式向较高形式的进步。面对无法穷尽的学习,“知识的进展是一个朝着总在后退的目标的无穷无尽的进行”(弗雷泽),进步显然不是学校建制所能显现的,而我们也必须强调卢梭宣称的“自我改善的能力”。
孟子所言三乐之“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也昭示着所有教师的心愿,“虽然教师已经不再是‘神灵’,但是在这个知识爆炸的年代,教师的最重要的作用之一仍是指引学生在面对个人无法控制的境遇时找到自我的方向,这种方向感,古贤称之为‘仰望星空’。”(朱青生《十九札:一个北大教授给学生的信》之《关于教师》第175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版)一个展览的呈现最能打破的便是空间的藩篱,塑造着“进步”的方向感。
时间与空间编织着艺术的两个维度,“感官不娱乐”是一个超越“进步”并将教室里面的作业搬至展厅进行的展览,这一物理空间发生变化的动作摆脱不了关于意义的追问。物与物的关系因空间的不同让我们产生着冲突式的思考:一种超越自身的作品对话;对于作品的受众,我们大抵也可用罗兰·巴特“作者已死”的概念来思考创作者与观者间的关系。而在自己整个艺术进程中,都不要忘记贡布里希的提醒:“整个艺术发展史不是技术熟练程度的发展史,而是观念和要求的变化史。”(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第21页,天津美术出版社。)
展览开幕后,策展人杨寒梅老师点评了每位参展艺术家的作品,展览过程中有许多观展的同学对部分作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例如作品《救赎》,作者将自己所见的日常生活用速写的方式记录下来,并将这些速写作品整齐的排列在一个方形的木盒中,然后用书写着《圣经》的白布带将这些速写作品进行分割。要求参展的观众向这些作品投掷飞镖,飞镖扎破气球,使得气球里面的颜料流到作品上,然而白布带下面的作品仍然保留着原来的状态,作者用这一作品表达了“救赎”这一主题,并向人类生活的信仰发出质疑。从而吸引了许多观众的注意力并积极参与扎气球的活动中。
《救赎》扎破气球之前
《救赎》扎破气球之后
作品《蛹》同样吸引了许多观众的注意力,作者采用了不同于传统油画的方法,将镜子的碎片贴在画布上,画面上的人物是一个右手残疾的无脸女。画面上的人物实为作者自己的自画像,作者想通过残疾的右手寓意自己是不会画画的,或者想通过自己的方式创作属于自己的作品。蛹,破茧成蝶,可能这就是作者通过这幅作品想要表达的意义。
《蛹》
除此之外,《让我们快活的告别》、《Bomb系列》、《找系列》等许多作品都受到了观众的喜欢。此次展览,是艺术家们对自己的一个超越,也是他们在艺术道路上的一次“仰望星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参展艺术家:
才龙云 蔡雨萌 陈培芳 陈思圆 戴波 郭佳捷 郭强 龚郡 蒋林 康蓉莉 李博 李荣华 李一霏 梁家洁 刘俊良 卢彦潼 倪周丁 石骐维 宋圣杰 王毅 王引 王超宇 王浩宇 王一霓 吴芸芸 夏业磊 谢珊珊 杨玫澄 杨乐 杨千雨 叶泳伶 叶斟阳 余越 余裕 原越 周玮琳 张锦文 张雅晴 张越 赵大祥 郑维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