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研究新视野”系列论坛第28期——书画鉴定通则散论
2015年11月16日19:00,必赢nn699net有幸迎来享誉海内外的艺术史学家、书画鉴评专家傅申先生为我院师生进行关于书画通鉴的讲座。我院院长黄宗贤教授、党委书记汪东升副教授、党委副书记杨梅副教授、院各系老师以及四川省博物院、成都诗婢家的嘉宾和专家们参加了本次讲座。黄宗贤院长担任本次讲座的学术主持。
“抱歉了,傅申先生有事不能来,我是傅申先生的父亲。”傅先生先以幽默的开场白切入本次讲座主题,他以自己不同时期的不同照片为例,试图告诉大家,其实鉴定书画同辨别人之相貌同工异曲,归其要旨就是一定要知道得全面,仅仅知道一幅作品的样子,亦或仅仅知道一个艺术家的一种面貌,是很难正确辨别书画作品的真伪的。“证伪易,证真难。”傅先生谈到如果对一件东西持怀疑态度,则一定可以找出理由来证明它是假的。傅先生援引《列子》中“疑人偷斧”的典故,试图告诉听众,鉴定心理对鉴定结果的影响有多么巨大。
随后,傅先生提出书画鉴定的十大要点,首先是时代风格与大师之间的相互关系,傅先生先以王羲之和黄庭坚各自两幅分属早晚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对比,并指出,个人风格有早有晚,不能以一个标准来看。
此外,傅先生指出,学书法都要临帖,然而必须承认,凡是带有如王羲之、颜真卿、苏轼等大家风格的人,其时代只会在他们之后而不可能在其之前。
关于书画中的多胞本问题,傅先生以怀素《自叙帖》,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卷》、翁同龢《对联》为例。其中怀素《自叙帖》有三个版本,但三胞本几乎完全一样。古人临字,其形可以掌握准确,然蘸墨量安有一模一样之理?倘若一本是真迹,而余者两本为摹本,势必会分出好坏优劣,但是这三本并无上下,而各有优,故并无真伪之分。
关于书法中墨迹与刻拓本之间的关系,傅先生指出,有人用拓本去证明墨迹是假的,但这并不必然。以 《自叙帖》为例,《自叙帖》刻本只有九张纸而故宫藏本有十五张之多。傅先生认为鉴定墨迹本不能完全依据碑刻本,要明白它们的先后顺序,是先有墨迹本后有碑刻本。
图为傅申先生讲座现场
再提及书画中的材质问题。傅先生说道不同年代书画材料皆有所差异,这些都是需要被熟知的知识,而对于材料的辨别是不受年龄限制的。此外,关于绘画材料问题,《九珠峰翠图轴》是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唯一一件黄公望立轴真迹,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庄申先生认为它是假的,原因在于它是绫本。庄申认为:“在元代,没有一个画家在绫上作画,相反的,绫常使用于晚明之后的画。” 不过,傅申先生强调:“明朝、清朝与宋朝、元朝的绫各不相同,不能一概而论。
关于避讳的问题,在古代不避讳,会遭杀身之祸。但是依现有材料看,苏、黄、米三家皆有不避讳的情况。傅申先生以《砥柱铭》中的“祝”字和“礼”字、苏轼《赤壁赋》中的“壑”字等为例,给大家展示了,其实不同的异体字都是存在的,不能单凭一个错字就妄断作品的真伪。
谈及代笔与伪作的问题时。傅先生说:“有些书法家字写得很好,求字的人太多,来不及写,于是就找人代笔。”近代广东蔡哲夫、叶恭绰甚至傅申先生自己都有找过代笔或被代笔。
而印章真伪问题,傅先生举了“人亡印存”的例子,说明了有时人去世了但印章还是存在的,一样可以盖;同一方印,由于印泥不同、蘸取印泥量不同,或盖印的手法不一样所呈现的印象不完全相同。
“书画鉴定要建立起不单一的标准,要做历年来的标准件才可以做得全面。而正确认识书画鉴定的基本方法,不断积累所需之知识背景,才是辨章之本,积学之策。”傅先生说道。在提问环节中,傅申先生不乏幽默得回答了观众提问的问题,赢得阵阵热烈的掌声。
最后,黄宗贤院长总结道:“书画鉴定家是不可培养的,是在实践中长期积累的,这种经验是课堂中无法学习的,傅先生通过短时间概括性的讲述书画鉴定的方法,对书画研究学者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对今天在座的观众产生很大的启发,同时也开启了我们研究书画的智慧之门,希望傅先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来川大必赢nn699net讲学。”
图为嘉宾与傅申先生合影
撰稿人:腾婷婷 审阅人:张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