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 CN 

首页
隐盾的世界 熊宇作品展
本文由  于 2018-04-20  发布在 学院新闻 栏目中  浏览次数 

QQ图片20180420172414.png

RECLUSIVE WORLD

隐遁的世界

熊宇作品展Xiong Yu Works Exhibition

2018/04/17-05/17 周二至周五 AM11:00-PM2:00

电子科技大学· 实验艺术馆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 Experimental Art Gallery

开幕式 OPENING/  2018/04/17 PM3:00

讲座 LECTURE 绘画的观看:艺术与感知  /  2018/04/17 PM4:30

讲座地点 LOCATION /  众创空间6号楼报告厅

前言 关于我的绘画

对我来说,绘画本身更像是一个思维的工具,或者说一种思维的方式。艺术家的思维往往与其自身的经历,感受,研究,以及文化背景有关,当然每个艺术家研究绘画都会涉猎不同的领域,如果是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可以有很多的话题,比如沃尔夫林的线描与涂绘,康定斯基的论点、线、面,程丛林的绘画的五要素,徐冰的复数。我自己之前的绘画研究也涉及了很多方面。比如说中世纪的图像生成研究,图像语言符号内在的逻辑的研究,图像基本构成元素研究,然而在一系列关于绘画的研究背后都涉及到一个问题,那就是“绘画的本质”。对于艺术家个体来说,“绘画的本质”往往存在于某种无法言说的感觉之中,艺术家自身绘画的起点,总是从某种感觉开始的,而这种感觉并不具体,实际上最初的创作冲动往往源自某种剧场化的生命张力,实质上艺术家在绘画过程当中,思维会产生一系列的变化。

例如今天现代社会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无时无刻不面对人类自身产生的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对我们自身的影响。事实上我们存在于“人造世界”的包围当中,在信息时代的世界下,各种技术变革应接不暇,不断涌现的新鲜事物持续冲击着我们对传统的认知。今天的艺术家刚好面对的是这样的“人造世界”,而这个世界正是人类创造的不同于自然的世界,也是使得我们深陷其中的另外一种真实的世界。即使是像绘画这样的传统艺术,今天依然在这样的“新世界”当中。当我们今天面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时候,对于人类世界的关心远远胜过于对于客观自然世界的关心,我们的绘画尝试正是基于这个“人造世界”而进行的再阐述与再创造。个人体验与时代感受的碰撞,抒情与观念的结合幻觉似的体验,形象和颜色的酷,迷上瘾的电子文化的感觉等等被看作是生于1970年代中后期一代人的许多特征成为我创作的基点。冰冷而又充满诗意的形象与画面,独特的舞台情景一般的氛围,优美典雅的视觉符号,象征和隐喻的叙事方式,以及对成长和当下生存状态的思考,成为构建我的绘画的基础。

我一直认为绘画的图像生成方式跟电影、摄影照片这类借助机械产生的图像方式非常不一样。比如说我们从电影里面截一个剧照出来,大家会觉得这个图像很真实,拥有很强的叙事性。可能比很多绘画作品看起来都更加真实容易理解。但在我看来,它只是一个世界图像的某一个瞬间片段。绘画不是这样,绘画实际上是漫长时间过程中的最后的凝固点。实际上任何一张绘画都会经历一个时间与思维的过程,这样的过程有时候非常漫长,往往会经过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思考和演变。绘画的图像会把艺术家个人的记忆和情感,以及对外界世界的感受,凝结在画面中,这种感觉很难用语言来言说。

比如前几天我跟一个艺术家聊天聊到作品中的黑色。他认为这样的黑色一定要画五遍才是他要的黑色,至于为什么有这种感觉,其实是一个很难述说的一种绘画的语言的感觉,而我认为这却是绘画中极为重要的东西。绘画的过程是一个缓慢的生长的过程,在我的绘画创作过程中没有明确细致的草图。绘画中人物与背景呈现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精神世界外化为图像的过程,这些人物,这些竹子,这些光,还有这些奇异的花,来自一些微小的细节,渐渐的都会越来越具体,越来越饱满,绘画是渐渐把这些东西呈现出来的过程。而且与其说这张画在讲一个故事,不如说它更像是我这几个月的感受的凝结。

在我的绘画中一直有人物存在,其实“人”对我来说是某种语言符号式的存在,这其实与我们日常理解的人有些区别,作品中的人并不是真实存在的人。我觉得真实并不意味着精确和精准,绘画尤其如此,并不是画的写实,看起来充满细节,并且与外界自然一样就是真实。

      人像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遥远的已经消失的情感进行缅怀的一种膜拜。瞬间表情像凝固于画面,仿佛在做最后的道别。人物绘画中,各种构成这最后道别的,就是人像面部忧郁的无以名状之美。人像的图像中包含了情绪,这一点毋庸置疑的。不管是影像还是手绘的图像,人的情绪总会让我们感受到某种莫名的东西。通过绘画手段描绘出的图像会让我们意识到某些东西的存在,那么这是绘画的一种功能,也是绘画存在的一种意义。“人”作为叙事的主体。在我的绘画中,“人”是一个语言符号或者说是一种视觉语言的图像符号,是一种独立于现实的存在,我一直觉得自己对于“人”这个视觉语言的理解很类似于古希腊艺术,在古希腊雕塑里自然被“理想化”了,人体也被“理想化”了,他们用人体以及其动作来表现苏格拉底所说的“心灵的活动”。在那个时代,雕塑塑造的人体,不是真实的“人”的存在,艺术家用“人”去表现种种戏剧性的争斗,表现一切活动、表情和紧张。在我的绘画中出现的人物并不是某一个人,也并不是某一个具体的人。他们从来都没有一个真实存在的现实的身份,他们就是创造中的人。对于我来说,一个虚幻表达的“人”实际上也是一种真实的存在,甚至是一种更为真实的存在。以前一些评论中认为我作品中的“人物”表现了新时代人的迷茫与异化,实际上我觉得我试图表达东西比这个更多。

     人的焦虑永远都存在,在米兰昆德拉的文字当中,在卡夫卡的文字当中,都曾经描述过这种焦虑,今天我们面对社会的问题,我们会发现很多的困惑,而困惑往往来源于现实中的某一既定的一些规则和限定性的东西,而焦虑则源自我们面对这些问题时的这种无力感。而艺术家则试图拼命的想要去描述这些看不到的东西,描述他们认为的超越外在真实的真实。任何思考的人都会焦虑,都会忧郁,在作品表达中就是这样。比如丢勒的作品,梅兰希顿曾经在讨论丢勒时,提到过丢勒作品中的“忧郁”。他并不是说丢勒永远都是沮丧忧郁的,也不是说他生来就是抑郁悲伤的,描述的也只是一种精神状态,这种状态源自于沉醉于艺术创造。用丢勒自己的话说:“我们需要不断地去理解、感受,这会耗费我们大量的心血,使我们的心灵处于一种忧郁的状态。” 我们可以发现作品中的忧郁正是工作和苦思的结果。

开幕式现场

QQ图片20180420173141.png

QQ图片20180420173203.png

QQ图片20180420173222.png

QQ图片20180420173501.png

QQ图片20180420173442.png

QQ图片20180420173804.png

上一条:讲座预告 艺术研究新视野系列论坛第61期 《美术革命一百年》 下一条:破除西方文化中心论 高扬中国文化自信 ——艺术研究新视野系列论坛第60期讲座圆满结束

关闭

Baidu
sogou